
(1).十二律之一。《周礼·春官·大司乐》:“乃奏姑洗。”《史记·律书》:“三月也,律中姑洗。” 明 王鏊 《震泽长语·音律》:“南吕为羽,姑洗为角。”参见“ 十二律 ”。
(2).指农历三月。 汉 班固 《白6*虎通·五行》:“三月谓之姑洗何?姑者故也,洗者鲜也,言万物皆去故就其新,莫不鲜明也。” 唐 杜审 言《南海乱石山作》诗:“昔去景风涉,今来姑洗至。”
(3).钟名。《左传·定公四年》“分 康叔 以大路……大吕” 唐 孔颖达 疏:“ 周 铸无射, 鲁 铸林鐘,皆以律名名鐘。知此大吕、姑洗,皆鐘名也。其声与此律相应,故以律名焉。”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姑洗汉语 快速查询。
姑洗是中国古代乐律体系“十二律”中的第五律,其名称源于传统文化中的音律与历法对应关系。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姑洗”一词中,“姑”为姑且、暂且之义,“洗”通“洒”,取涤除旧气、万物初生之意,合指春季三月时令对应的音律。
在《周礼·春官·大司乐》中记载:“乃奏姑洗,歌南吕,舞《大磬》,以祀四望。”这显示姑洗作为雅乐核心音阶,主要用于祭祀仪式。东汉班固《白虎通义·礼乐》进一步说明:“姑洗者,姑故也,洗濯也,言阳气养生,洗濯故旧。”其命名逻辑体现了阴阳五行思想中春生之气的意象。
从音律学角度,《史记·律书》采用“三分损益法”推演十二律时,明确记载姑洗律管长七寸四分三分一,对应现代音阶的E音。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则通过“琴瑟调弦法”验证了姑洗与仲吕的旋宫转调关系,证实其在中国传统音乐体系中的承转作用。
“姑洗”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主要涉及音律、历法和器物命名。以下是详细解释:
姑洗是中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中的第五律,属于阳律(六律之一)。十二律是古代用三分损益法划分音阶的体系,用于规范乐器的音高标准。例如,《周礼·春官·大司乐》记载“乃奏姑洗”,说明其在礼乐中的实际应用。
汉代班固在《白虎通·五行》中解释:“姑者故也,洗者鲜也,言万物皆去故就其新”,因此“姑洗”被用来代指农历三月,象征万物焕新。唐代杜审言的诗句“今来姑洗至”也印证了这一用法。
古代曾有以“姑洗”命名的钟,可能与音律相关,但具体记载较少,仅在部分文献中提及(如《周礼》等)。
姑洗的核心含义围绕音律展开,延伸至历法和器物命名,体现了古代文化中音律与自然、生活的紧密关联。若需进一步了解十二律体系或具体文献例证,可参考《周礼》《史记》等典籍。
爱莫之助傍通暴抶薄松松别院漕米偿寃澄深出就外傅刺虎盗魁断绝风风雨雨高絙伎个人主义割有桂魄孤颦豪子荒草检勾杰观季肋寄名救日积污趷蹋林樊淋淋龙蛇蟠毛乱觅死鸟乌宁处狞呼旁迕跑蹄凭准齐肃鳅蛑权谞撒哈拉沙漠三熏三沐饰器丝牵祀仪讼怨碎辞天地主天地诛灭甜露未了因渥绛五角星[形]诬滥宪委纤瑕闲言冷语销弃效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