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惶恐而眷恋。 唐 韩愈 《宪宗崩慰诸道疏》:“某承詔,不任号絶,限以官守,拜慰末由,伏增惶恋。”
“惶恋”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惶恋”由“惶”(huáng,意为忧虑、恐惧)和“恋”(liàn,意为留恋、思念)组成,表示因思念或眷恋某人/事而产生惶恐不安的情绪。它既包含对失去的担忧,又带有难以割舍的情感,是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
情感复杂性
该词融合了“惶”的焦虑与“恋”的依恋,常用于描述因离别、变故等引发的强烈情感波动。例如唐代韩愈在《宪宗崩慰诸道疏》中写道:“伏增惶恋”,表达对皇帝去世的悲痛与对职责的牵挂。
语境应用
多用于正式或文学场景,现代口语中较少见。其近义词可包括“眷恋”“忧思”,但更强调情感中的不安成分。
目前可考的最早出处为韩愈的奏疏(见上文),后世多沿用此意。例如描述臣子对君主的忠诚牵挂,或表达对重要人事变动的复杂情绪。
提示:该词属于较为生僻的文言词汇,现代使用时可结合具体语境判断是否适用。如需更多古籍用例,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
惶恋是指因为对某个人或某种感情的极度畏惧和热烈追求。又因“惶”字的音近于“皇”,故惶恋一词也常用于形容对帝王或皇帝的顺从和爱戴。
惶字的部首是心字旁,全字共9笔。
惶字的本义为害怕,因此一般用作“畏惧”之意。从字形来看,惶字由“亡”和“心”组成,表示内心的动荡和不安。
繁体字形为「慌戀」。
古时候,惶字的写法稍有不同,常用的写法有「煌」、「慌」、「淸」等。其中以「慌」字最为常见。
他对她心生惶恋,希望能够得到她的回应。
他对她心生惶恋,不敢开口告白。
她的美丽令他心生惶恋,无法自拔。
畏惧、惊恐、恐惧、惊惶
安宁、平静、安定、舒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