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若的意思、兰若的详细解释
兰若的解释
[temple] 寺庙,即梵语“阿兰若”的省称
兰若山高处,烟霞障几重。——杜甫《谒真谛寺禅师》
详细解释
(1).兰草与杜若。皆香草。《文选·颜延之<和谢监灵运>》:“芬馥歇兰若,清越夺琳珪。” 李周翰 注:“兰若,香草。” 唐 李白 《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诗:“尔能折芳桂,吾亦采兰若。” 唐 刘禹锡 《送王师鲁协律赴湖南使幕》诗:“ 楚 水多兰若,何人事擷芳。”
(2).指寺院。梵语“ 阿兰若 ”的省称。意为寂净无苦恼烦乱之处。 唐 杜甫 《谒真谛寺禅师》诗:“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 宋 王安石 《次韵张子野<竹林寺>》之一:“青鸳几世开兰若,黄鹤当年瑞卯金。” 清 孙枝蔚 《登赤城山》诗:“下巖地势稍宽平,无数松竹遶兰若。”
词语分解
- 兰的解释 兰 (蘭) á 指“兰草”和“兰花”:兰艾(“兰花”和“艾草”,喻君子和小人)。兰谱(结拜盟兄弟时互相交换的帖子,上写各自家族的谱系。兰有香味,喻情投意合)。兰摧玉折(喻贤人夭折,后多用来哀悼人不幸早
- 若的解释 若 ò 如果,假如:若果。倘若。假若。天若有情天亦老。 如,像:年相若。安之若素。旁若无人。置若罔闻。门庭若市。 你,汝:若辈。“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约计:若干(乶 )。若许。 此,如此:“以
专业解析
兰若
“兰若” 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
梵语“阿兰若”的简称:
- 本义: 指佛教僧侣修行居住的寂静处所,即寺院、寺庙。此义项源自梵语“Araṇya”(或“Araṇyaka”),原意为“森林”、“寂静处”、“远离尘嚣之地”。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侣常选择远离喧嚣的山林之地建立精舍修行,故“阿兰若”简称为“兰若”,特指佛教寺院。
- 词性: 名词。
- 示例: “山僧曰:‘此古兰若也。’” (山中僧人说:“这是古寺庙啊。”) - 常见于古代诗文、笔记小说中描述寺庙场景。
-
兰草与杜若的合称:
- 本义: “兰”指兰草(一种香草),“若”指杜若(又名竹叶莲,另一种香草)。两者均为古代著名的香草植物。
- 引申义: 常并称以喻指芳香高洁之物或君子美德。此用法多见于古典文学作品,尤其是《楚辞》等,用以象征美好、高洁、芬芳。
- 词性: 名词(多为并列结构)。
- 示例: “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 (用兰草煮的水沐浴啊用香芷水洗头,穿上五彩的衣服啊像杜若花一样美丽。) - 《楚辞·九歌·云中君》(此处“若”即指杜若,后世常以“兰若”并提喻香草)。
“兰若”一词在汉语中承载着宗教文化与植物美学的双重意蕴。其首要且最常用的含义是指佛教寺院(源自梵语“阿兰若”),体现了其作为修行净地的宗教神圣性;其次是指兰草与杜若这两种香草,象征着高洁芬芳的品格,常见于古典文学作品的比兴之中。理解该词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指向。
网络扩展解释
“兰若”一词具有双重含义,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和读音:
一、佛教术语(读音lán rě)
-
词源与定义
- 源自梵语“Aranya”,原意为“森林”,引申为“寂静处”“远离尘嚣的修行场所”。
- 狭义指僧人静修的树林、旷野;广义可代指佛寺,如《聊斋志异》中“兰若寺”即寺庙代称。
-
特征与用途
- 常建于偏僻处,如《聂小倩》中描述的金华城北兰若寺“殿塔壮丽,蓬蒿没人”,体现远离尘世的清修环境。
- 为僧人提供独居或集体禅修的空间,强调避世修行。
二、汉语词汇(读音lán ruò)
-
植物组合
- 指兰草与杜若两种香草,象征高洁品质,如陈子昂《感遇》诗“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
文学意象
- 用于比喻人的高雅气质,如杜甫诗句“兰若山高处,烟霞障几重”。
- 古汉语中常以“兰若”形容品德纯洁,与佛教术语无直接关联。
三、常见混淆点
- 读音差异:佛教术语读“rě”,汉语词汇读“ruò”。
- 语境区分:涉及寺庙或修行时多为佛教含义;描述植物或品德则为汉语本义。例如《聊斋》中“兰若”代指寺庙,而唐诗中多指香草。
别人正在浏览...
北郊悲嗟不戢愁惛疵醇瞪愕灯心地理系统阸塞改正工业配置光赞绲同故习闳雅黄雪欢娱秽囊婚生活健见得介圭积委隽李钜阙懒鬼量定芒刃枚举蒙闇闷气名医冥雨闹鬼庞诞凭肩语贫族僻小墙风壁耳乾光乾文齐眉案勤工俭学情真意切清坐却霜攘羊染缋散棊石钟山说谏暑岁四术凸起亡珠稳靠下材贤谟贤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