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ice-polishing device using water power;water power trip-hammer for husking rice] 靠水力来舂米的器具
利用水力舂米的器械。《三国志·魏志·张既传》:“ 既 假三郡人为将吏者休课,使治屋宅,作水碓,民心遂安。” 唐 岑参 《晚过盘石寺礼郑和尚》诗:“岸花藏水碓,谿水映风炉。”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攻稻》:“凡水碓,山国之人居河滨者之所为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三章第四节:“水碓是用水力激木轮舂米的器械,发明当在 东汉 时期。”参阅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十八。
水碓是中国古代一种利用水力驱动的农业加工工具,主要用于舂米、捣碎矿石或竹篾纸浆等作业。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水碓又称“机碓”“水捣器”“翻车碓”等,其核心功能是通过水力、杠杆和凸轮原理,将水流能量转化为机械动力,替代传统人力或畜力完成粮食加工。
核心组件
运作流程
水流驱动水轮转动→拨板带动碓杆→碓头反复捶打石臼中的物料,实现脱壳或粉碎。
唐代诗人岑参等曾提及水碓,反映其在古代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如今,部分传统村落仍保留水碓遗迹,成为研究古代科技与农业的实物资料。
如需进一步了解水碓的乐高模型或历史文献案例,可参考原始内容。
意思:水碓,是一种利用人力或动力将水转化为能量的工具。它通常用于捣米、榨油等农业生产中,通过碾压、捣打等方式将物料加工成粉状或液体。
拆分部首和笔画:水碓的拆分部首是水(三点水),笔画为13画。
来源:“水碓”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农业社会,最早使用水力碾磨物料的工具。水碓的使用带来了农业生产的革新,提高了生产效率。
繁体:簸箕在繁体字中写作「水碓」。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汉字书写中,水碓的原始形态较为简洁易读,可以通过两个字形来表示:「水」字上方画上曲线表示水流,下方画上一个方框表示井口;而「碓」之字形则是两个方框叠在一起,上方为一三点水,下方为与之相连的两个三点水,表示碾压的工具。
例句:
组词:
近义词:簸箕、水磨
反义词:手工、人力碾磨
卬首信眉柏实人本传鼻洟罼弋灿烂辉煌躔陛长舌敕格粗风暴雨代漏龙大众语电抗耳边风二价凤倒鸾颠宫仪好酒号牌和集恨嫌画手绘染见面矫世厉俗荆姬君迁凯风寒泉之思开务穅豆刻炼客途娄山关路境轮扁率溥脉石漫澜门次目不苟视能言巧辩年代泥濜蟠龙卧虎偏绝潜地牵冷雀瘢鹊矢慑栗淑慧输忠踏脚石讨气亭驿同属铜鱼符脱空外路人鲜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