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浪子宰相的意思、浪子宰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浪子宰相的解释

宋徽宗 时, 李邦彦 行事猥鄙,好作秽亵的词曲,自号 李浪子 。官拜尚书左丞,都人呼为“浪子宰相”。《宣和遗事》前集:“当时 李邦彦 以次相阿附,每燕饮,则自为倡优之事,杂以市井詼谐,以为笑乐。人呼 李邦彦 做‘浪子宰相’。”参阅《宋史·李邦彦传》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浪子宰相"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汉语成语,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阐释:

一、 词义解析

  1. 本义:特指北宋末年宰相李邦彦。该称谓是当时民间对其人品的概括性评价。
    • "浪子":意指行为放荡不羁、不拘礼法、喜好声色享乐、缺乏庄重责任感的人。
    • "宰相":指其担任的最高行政官职——太宰(宰相)。
    • 合称"浪子宰相":形象地刻画了李邦彦虽身居国家最高行政要职,却行为轻浮、不理政务、沉溺于享乐的个人特质,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来源:《宋史·卷三百五十二·李邦彦传》记载其"俊爽,美风姿,为文敏而工。然生长闾阎,习猥鄙事,应对便捷;善讴谑,能蹴鞠,每缀街市俚语为词曲,人争传之,自号李浪子"。其行为与宰相职责的庄重形成鲜明对比,故得此名。
  2. 引申义/比喻义:泛指那些身居高位(尤其是宰相或类似要职)但行为不检点、不负责任、只知享乐的官员。这个词超越了具体历史人物,成为一种对特定官僚类型的贬义标签,强调其位高权重与品行低劣、玩忽职守之间的巨大反差。

二、 核心人物背景

三、 文化影响与评价

参考资料来源:

  1. 《宋史·卷三百五十二·李邦彦传》:二十四史之一,中华书局点校本。记载李邦彦生平事迹的核心正史文献。 [可查阅权威古籍数据库或中华书局点校本]
  2. 余嘉锡《论学杂著》:中华书局出版。其中包含对宋代人物及史事的考辨与评论,对"浪子宰相"的文化意涵有深入探讨。 [可查阅中华书局出版物或学术数据库]

网络扩展解释

“浪子宰相”是一个汉语成语,特指北宋徽宗时期的宰相李邦彦。该词融合了“浪子”(指行为放荡、不务正业之人)与“宰相”(国家最高行政官职)两层含义,用于形容身居高位却德行有亏的人物。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词源与历史背景

  1. 人物原型
    李邦彦(?-1129年)是北宋末年的宰相,出身银匠家庭,通过结交进士和宦官逐步升迁。他自号“李浪子”,因擅长写艳俗词曲、沉迷蹴鞠(古代足球)且不理政事,被时人讥讽为“浪子宰相”。

  2. 历史出处
    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李邦彦曾自夸:“赏尽天下花,踢尽天下球,做尽天下官”,民间则评价他“阿谀谄媚,毫无建树”,最终被金人视为北宋灭亡的推手之一。


二、成语含义与使用

  1. 核心释义

    • 本义:特指李邦彦这类身居高位却品行不端、荒废职责的官员。
    • 引申义:泛指政治或职场中靠投机取巧上位、缺乏德行与能力的人。
  2. 使用场景

    • 批评性语境:多用于讽刺官员或领导者的失职与道德缺失,如“某些‘浪子宰相’只顾享乐,不顾民生”。
    • 历史评价:常见于对北宋末年的政局分析,反映用人不当导致国家衰败的现象。

三、成语特点与延伸


“浪子宰相”不仅是一个历史人物的标签,更成为批判无德高官的典型符号。其背后关联的北宋政治腐败案例(如李邦彦主和误国),至今仍具现实警示意义。

别人正在浏览...

邦训抱愤暴室倍招博投斥除村父老代本黨戰第三种人动物心理学断词督领顾头不顾尾孩抱龢啰互丧疆毅翦髻交受科配鹍鹏蜡树丽典裂变领府蛮牌门第鸣将亩积女萝攀花品望峭鲠齐打伙儿青峦求婚求田畦堰儒秀三拳不敌四手沈从文圣思圣童噬不见齿睡思秫秫丝緍俗喧讨讁特命通推文陛握发吐飧详反险野小草晓悟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