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翦髻的意思、翦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翦髻的解释

指 唐 王珪 母鬻发宴宾之事。事见 唐 杜甫 《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诗。 宋 陈师道 《答张文潜》诗:“昔闻 杜氏 子,翦髻事尊客。” 任渊 注:“ 杜氏 子, 王珪 母也。”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翦髻”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背景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1.基本含义

“翦髻”字面指剪去头发上的发髻(古代的一种发式),但其核心意义来源于历史典故,而非单纯的字面动作。

2.典故出处

该词特指唐代王珪母亲卖发宴宾的事迹。据杜甫《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诗记载,王珪的母亲(即杜甫的曾祖姑)因家贫,剪下自己的发髻变卖以款待宾客,体现贤德与慷慨。宋代陈师道在《答张文潜》诗中亦引此典,称“昔闻杜氏子,翦髻事尊客”()。

3.引申含义

部分词典(如查字典)提到“翦髻”可比喻“削减志气、屈服于权势”,但这一解释未见于多数权威历史文献,可能是基于字面义的扩展引申()。需注意语境中的实际用法。

4.注音与异体字

5.总结

“翦髻”主要作为历史典故使用,赞颂贤德之举,其核心意义与唐代王珪母的事迹紧密关联。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杜甫、陈师道相关诗作原文及注释()。

网络扩展解释二

《翦髻》的意思

《翦髻》是一个常见的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剪掉辫子或长发。在古代中国,女子通常将头发束起来,并用带子扎成辫子或盘成发髻,而男子则常常留长发。当某人剪掉长发或辫子时,就可以使用《翦髻》来形容这个动作。

拆分部首和笔画

《翦髻》由两个部首组成,左侧是“羽”字旁,右侧是“髟”字旁。它总共包含了14个笔画。

来源

《翦髻》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学作品和古代的历史事件。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常常描写女子或男子剪掉头发作为一种表达自由或改变命运的象征。而在历史上,也有一些特殊的时期或事件,使得人们纷纷剪掉长发或辫子。

繁体

《翦髻》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翦髮」。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的汉字书写中,有时候会将《翦髻》这个词用古体字形来表达。古体字形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但总体上,它们和现代汉字的写法十分相似。

例句

1. 她决定翦髻,以展示她新开始的决心。

2. 他剪掉长发后,一下子变得焕然一新。

3. 她的翦髻让她看起来更加成熟和自信。

组词

1. 翦剪

2. 髻状

3. 翦除

4. 髻发

5. 翦羽

近义词

1. 剪发

2. 剪断

3. 剪裁

4. 剪刀

5. 剪着

反义词

留发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