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训的意思、邦训的详细解释
邦训的解释
国家的法则。《艺文类聚》卷六二引 南朝 梁 沉约 《上建阙表》:“昔在 有晋 ,经创 江 左;邦训莫釐,远图多缺。”
词语分解
- 邦的解释 邦 ā 国:友邦。邻邦。邦交(国和国之间的正式外交关系)。邦国(国家)。邦人(本国的人)。 国 笔画数:; 部首:阝; 笔顺编号:
- 训的解释 训 (訓) ù 教导,教诲:训诫。训蒙(教育儿童)。训迪(教诲开导)。教(刼 )训。培训。 可以作为法则的话:家训。 典式,法则:不足为训。 解释词的意义:训诂(解释古书中的字、词句的意义。亦称“训故
专业解析
“邦训”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以从字源和典籍应用两方面理解:
-
字面含义与核心概念:
- “邦”:指国家、封国、疆域。在古汉语中,常指诸侯国或泛指国家。
- “训”:指教导、教诲、训诫、法则。
- “邦训”:组合起来,字面意思可理解为“国家的训导”、“国家的法则” 或“治理国家的教诲”。它特指那些与国家治理、政治教化相关的根本性教导和准则,通常具有指导性和规范性。
-
典籍出处与具体应用:
“邦训”一词最著名的出处见于儒家经典《尚书》:
- 《尚书·顾命》:记载周成王临终前对大臣们的嘱托,其中提到:“皇天用训厥道,付畀四方。乃命建侯树屏,在我后之人。今予一二伯父尚胥暨顾,绥尔先公之臣服于先王。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用奉恤厥若,无遗鞠子羞!”(此段虽未直接出现“邦训”二字,但常被后世引用作为“邦训”精神的体现,即先王留下的治国遗训)。
- 后世注疏家在解释《顾命》或其他涉及治国大道的篇章时,会将其中蕴含的根本治国原则称为“邦训”。例如,在解释《顾命》中成王遗命的精神时,会强调其作为“邦训”的重要性,即周王室代代相传的治国法则和对诸侯的训诫要求。它代表了先王(如文王、武王、周公)确立的、需要后世君主和臣子共同遵循的国家根本大法或政治伦理规范。
-
现代用法与
在现代汉语中,“邦训”一词已极少使用,属于古语词。其含义主要保留在对其古典文献出处的解读中。总结来说:
“邦训”指古代国家(尤指周王朝)的根本性治国法则、政治教导或遗训,是先王确立的、用以指导国家治理和规范君臣行为的核心准则与教诲。 它强调的是国家层面的、具有传承性和权威性的训导。
引用参考:
- 《尚书·顾命》:该篇是“邦训”概念最核心的文献来源,记载了周成王的临终遗命,被后世视为重要的治国训导。可参考权威版本如中华书局出版的《尚书》译注本或古籍数据库(如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https://ctext.org 需自行查找确认有效链接)。
- 《汉语大词典》:作为大型权威语文辞书,《汉语大词典》对“邦训”应有收录和释义,通常会引用《尚书》等典籍作为书证。可查阅纸质版或授权电子版(如汉典网 https://www.zdic.net 需自行查找确认有效链接)。
网络扩展解释
“邦训”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bāng xùn,其核心含义为国家的法则,多用于古代文献中,体现治国或立国的规范准则。
详细解释:
-
基本定义
指国家层面的典章制度或治理准则,常用于描述治国方略。例如南朝梁沉约在《上建阙表》中提到:“昔在 有晋,经创 江左;邦训莫釐,远图多缺”,此处“邦训”即强调国家法度的缺失。
-
字义分解
- 邦:意为“国家”,如“邦交”“友邦”。
- 训:既有“教导”“教诲”之义(如“训诫”“家训”),也指“准则”或“法则”(如“不足为训”)。在“邦训”中,侧重后者,强调国家层面的规范性。
-
应用场景
该词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讨论治国理念的语境中,现代使用较少,但可通过其含义延伸至国家政策或法规的制定依据。
参考例句:
《艺文类聚》卷六二引沉约文:“邦训莫釐,远图多缺”,意为国家法度未明确,长远规划便难以完善。
如需更全面的例句或延伸用法,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古籍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闇世案卫保捷卑促崩愧並行不悖彩鳌操奇计赢齿盼醇听赐名村样儿道路藉藉迭宕独荷草对茬杜门封四浮靡高翅帽光道顾覆锢禁古老钱鼓铸局豪桀魂飞目断货船戢定戒诲疥疠衿计就涂卷舌音捆儿婪尾春老大徒伤六阳梨云孟青棒民歌齧杀丕猷扑楞楞齐趋并驾全天人民荣映襦袄三纸无驴缮修市分衰亡酸醨填密文献通考渥眄夏后启仙域下眼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