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賷书”。送信。《石点头·玉箫女再世玉环缘》:“差人賷书到镇府时,已是黄昏,辕门封闭。”《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四年》:“先是 刘豫 在 东平 ,遣 立 故人 葛进 等賫书诱 立 。”
“賫书”是“赍书”的异体字写法,属于古代汉语词汇,现多被规范为“赍书”(拼音:jī shū)。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指携带书信、传递文书的行为,即现代汉语中的“送信”或“传递文书”。该词主要用于古代文献中,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
二、古籍例证
《石点头·玉箫女再世玉环缘》记载:“差人賷书到镇府时,已是黄昏,辕门封闭。”
此处描述差人携带书信送达镇府衙门的情景,体现了古代官方文书的传递流程。
《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四年》提到:“刘豫在东平,遣立故人葛进等賫书诱立。”
此例中,“賫书”用于军事外交场景,指刘豫通过书信劝降对方。
三、异体字说明 “賫”“賷”均为“赍”的通假字或异体字,三者音义相通,均表示“携带、持送”之义。古代文献因地域或抄写习惯差异,存在多种写法。
四、现代使用建议 现代汉语推荐使用“送信”“寄信”等更通用的表达。若需引用古籍或进行学术研究,建议采用规范写法“赍书”,并标注拼音“jī shū”。
《賫书》是指具有传授知识、启发思考和提升智慧的书籍。它不仅仅是普通的读物,更是一种能够为人们带来灵感和思考的文化艺术作品。
《賫书》一词由“貝”和“十”两个部首组成。其中,“貝”表示贝壳,是象形字,代表了财富和宝藏;“十”则是表示“十全十美”的意义。整个字共有7画。
《賫书》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它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古籍中,并在后来的历代流传至今。该字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賮書」。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相对简单,但也存在一些差异。《賫书》一词在古代采用的写法为「資書」,字形较为古朴,并且使用了一种称为“篆书”的字体风格。
1. 这本《賫书》帮助我扩展了思维的边界,启发了我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2. 阅读《賫书》使我得以了解到人类智慧的宝藏,让我明白知识的重要性。
组词:知识-智慧、读书-学习、读写-文化。
近义词:智慧、典籍、睿智。
反义词:无知、愚昧、浅薄。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