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賷书”。送信。《石点头·玉箫女再世玉环缘》:“差人賷书到镇府时,已是黄昏,辕门封闭。”《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四年》:“先是 刘豫 在 东平 ,遣 立 故人 葛进 等賫书诱 立 。”
"賫书"是"赍书"的异体写法,现代汉语规范字形为"赍书"(jī shū)。其核心含义指携带或呈递文书,具体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从"贝"(财物)部,本指持财物赠人。《说文解字》释:"赍,持遗也" ,引申为"携带"。
古代指简牍、文书、信函等文字载体,如《左传》"赍书追而与之"即指携带文书。
古代常见于外交或军事情境,如《史记·平原君列传》载"毛遂奉书而往","奉书"同"赍书",指持国书出使 。
如《唐律疏议》规定"赍禁物私度关者",其中"赍"即指携带公文或违禁品 。
"赍书"承载古代信息传递的职能,如驿站制度中"赍公文者优先通行"(《大明会典》)。
诗词中多渲染使命的庄重感,如岑参"赍书诏诸将"(《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体现军令传达 。
"赍"强调亲自携带,而"寄"侧重委托传递(如邮寄)。
"賫"为"赍"的旧字形,现代汉语以"赍"为准(《通用规范汉字表》) 。
权威参考来源:
- 《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
- 《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
- 《唐律疏议》(法律出版社)
- 《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
- 《通用规范汉字表》(语文出版社)
“賫书”是“赍书”的异体字写法,属于古代汉语词汇,现多被规范为“赍书”(拼音:jī shū)。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指携带书信、传递文书的行为,即现代汉语中的“送信”或“传递文书”。该词主要用于古代文献中,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
二、古籍例证
《石点头·玉箫女再世玉环缘》记载:“差人賷书到镇府时,已是黄昏,辕门封闭。”
此处描述差人携带书信送达镇府衙门的情景,体现了古代官方文书的传递流程。
《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四年》提到:“刘豫在东平,遣立故人葛进等賫书诱立。”
此例中,“賫书”用于军事外交场景,指刘豫通过书信劝降对方。
三、异体字说明 “賫”“賷”均为“赍”的通假字或异体字,三者音义相通,均表示“携带、持送”之义。古代文献因地域或抄写习惯差异,存在多种写法。
四、现代使用建议 现代汉语推荐使用“送信”“寄信”等更通用的表达。若需引用古籍或进行学术研究,建议采用规范写法“赍书”,并标注拼音“jī shū”。
奥学半轮把作采薪之疾超颖成群结伙持觞创见穿蹄燔烈分房减口丰峭焚谷膏乳贯口珪玉豪鹰欱纳鸿露鸿盘红生环列諓諓茭葑饥乱精魄记念籍取瘠瘦掘窖锯条开屏空名老学庵柳緑桃红滤色镜马繮鸣指目次囊土壅水瓯檥砰宕牵羊榷铁驱涉蓉城神鬼什伯适野树教束载铜驼投金土贩屯种土专家无上将军嫌鄙先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