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大雅·生民》:“诞我祀如何……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毛 传:“傅火曰燔,贯之加于火曰烈。” 孔颖达 疏:“傅火曰燔,谓加火烧之。《商颂》曰:‘如火烈烈’,则烈是火猛之意。不可近烧,故云贯之加於火上曰烈,即今之炙肉也。”后因以“燔烈”指祭祀时燔燎牲体。 宋 苏轼 《内中御侍已下贺年节词语·皇太后》:“伏以三元资始,磔禳以饯餘寒;万寳更新,燔烈以兴嗣岁。”
“燔烈”是一个源自古代祭祀文化的复合词,具体含义如下:
词义解析
“燔烈”由“燔”和“烈”两个动词组成:
出处与用法
该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生民》中的记载:“载燔载烈,以兴嗣岁”,描述了周人祭祀时通过燔烧和炙烤祭品,祈求来年丰收的仪式。汉代毛亨的注解和唐代孔颖达的疏解进一步明确了两者的区别及操作方式。后世如宋代苏轼在《内中御侍已下贺年节词语》中亦沿用此词,指代祭祀中的燔燎之礼。
应用场景
“燔烈”专用于描述古代祭祀中处理牺牲的两种火祭方式,后成为祭祀仪式的代称,多见于文献典籍,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其文化意义在于通过焚烧祭品沟通天地神灵,寄托对丰饶与吉祥的祈愿。
燔烈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烧尽,焚毁。
燔烈的拆分部首是火和炎,火表示与火有关,炎表示火焰。
燔烈的笔画数是12画,较为复杂。
燔烈这个词来源于古代的文字形象,形状与意义相应。它的繁体字为「燔燬」。
古代对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因此,燔烈的古时候汉字写法并不完全相同。但是,整体形状是相似的,只是一些细节可能有所变化。
以下是燔烈的例句:
1. 那场大火将整个建筑物燔烈成了灰烬。
2. 他一时冲动,将所有的信件燔烈,再也无法恢复了。
燔烈的组词:燔烈成灰、燔烈为证、燔烈后烟消云散。
燔烈的近义词:焚烬、炽烈。
燔烈的反义词:重建、修复。
阿蛮八花砖白苏必彻彻逼耳鄨令禀缣蝉喘雷干齿亡舌存黜华道正鼎脚鼎邑風露分物搆屯愰荡瓠瓜火迫家家户户姜姜江州司马剪切力嘉训解舟鲫溜舅太太开从康德刻本愧惭馈餫苦因躐等厘福淋漏鸾墀莫可名状年壮气锐泥马渡江暖吹岐黄确颅日畿乳儿襫袯帅司书带草抒井阘懦亭侯剔秃投考吞剥王侯将相无像憸壬线虾谢庭析木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