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记·宋微子世家》:“ 周武王 克 殷 , 微子 乃持其祭器造於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於是 武王 及释 微子 ,復其位如故。”后以“牵羊”、“牵羊肉袒”、“牵羊把茅”表示降服或用为降服的典故。《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三年》:“ 蜀主 白衣、衔璧、牵羊,草绳縈首,百官衰絰、徒跣、舆櫬,号哭俟命。” 清 吴伟业 《读史杂感》诗之八:“已设牵羊礼,难为刑马心。” 李一 《荆宜施鹤光复记》:“与其作牵羊肉袒之断头将军,何如以败卒残兵而背城一战。”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尽 顺天城 之中,无不牵羊把茅,甘为贰臣者。若其不事异姓,躬自引决,縉绅之士,殆无一人焉。”
牵羊,汉语复合词,本义指牵引羊只的行为,引申为古代礼仪或文化符号。据《汉语大词典》释义,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三方面:
基本行为指代 字面指牵动羊只的动作,常见于畜牧场景。《现代汉语分类大词典》将“牵羊”归类为动宾结构短语,表示对牲畜的直接控制行为。
历史典故特指 特指春秋时期战败国投降礼仪。据《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楚国围郑,郑伯“肉袒牵羊”以示臣服,后演变为“牵羊礼”,成为中国古代表示屈服的典型仪式。《中国礼仪大辞典》指出该礼仪包含“去衣露体、执绳牵牲”的象征程序。
文化象征隐喻 在民俗中象征吉祥或财富。如《周易》以“牵羊”喻指顺势而为的处世哲学,《史记·楚世家》中“牵羊把茅”典故隐喻卑微姿态。民间婚俗中亦有男方牵羊赠礼的旧俗,取“吉祥三阳”谐音寓意。
文献溯源可见,《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9卷第287页、《中国礼仪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均收录相关词条。
“牵羊”一词源于古代历史典故,其核心含义为表示降服或投降的象征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出处与典故
源自《史记·宋微子世家》:商朝灭亡后,微子(商纣王之兄)为向周武王表示归顺,袒露上身、反绑双手,左手牵羊,右手持茅草,跪行至军门前请罪。这一行为被后世视为臣服的典型象征。
历史应用
后常用于描述战败者投降的仪式。例如《资治通鉴》记载,后唐时期蜀国君主投降时,曾“白衣牵羊”以示臣服。
象征意义
羊在古代被视为温顺的动物,牵羊行为暗含“主动归顺”“放弃抵抗”之意,兼具自我贬低以表诚意的内涵。
相关衍生词
此词多用于史书或文学作品中,现代已不具实际行为含义,仅保留文化典故价值。若需具体文献例证,可参考《史记》《资治通鉴》等原文记载。
白头行别所避君三舍跛踬厂子戳得住楚邑祠兵道祠低首惰气二竖为灾非惟凤凰在笯府衙干大高绛鬲绝归邪转曜红本涣汗大号喙长三尺胡铺搭诘日矜庄救败久习礌石令轨灵兆涖事留存遛马李有才板话露床落伍昧冒弭髦难以置信前脚后脚凄警齐首驱驱上泝少年中国说石田始终耸惥谭言微中特异铁碇下江祥编详畅纤完羡溢小堂名笑微微嬉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