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尚书的意思、白衣尚书的详细解释
白衣尚书的解释
东汉 郑均 的称号。《东观汉记·郑均传》:“ 均 屡辟不诣,公车特徵,拜侍御史,月餘迁尚书, 肃宗 敬重之,后以病告归……帝东边过 任城 ,乃幸 均 舍,勑赐尚书禄以终其身,故时人号为‘白衣尚书’。” 唐 李白 《任城县厅壁记》:“ 青衣太昊 之遗墟,白衣尚书之旧里。”后亦用以指辞官归里仍享受尚书官爵俸禄的大臣。《梁书·何胤传》:“ 果 ( 王果 )还,以 胤 意奏闻,有敕给白衣尚书禄, 胤 固辞。”
词语分解
- 白衣的解释 ∶白色衣服新娘身穿白衣 ∶平民;未曾获得功名的人 ∶古代官府中的小吏详细解释.白色衣服。《吕氏春秋·孟秋》:“天子居总章左个,乘戎路,驾白骆,载白旂,衣白衣,服白玉。”《旧唐书·薛仁贵传》:“ 仁
- 尚书的解释 ∶中国古代官名。执掌文书奏章。作为官名,始置于战国时,或称;掌书;。秦为少府属官,汉武帝提高皇权,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地位逐渐重要。后各朝均有设置,清代相沿不改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
网络扩展解释
“白衣尚书”是一个源自东汉时期的成语,主要用来形容清廉正直、品德高尚的官员,后也引申指辞官归乡仍享受原官职待遇的大臣。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 核心意义:指官员廉洁自律、品行高洁,尤其强调在辞官后仍保持高尚节操。其中“白衣”象征朴素与纯洁,“尚书”是古代高级官职,代表权威。
二、历史背景与出处
-
人物典故:
这一称号源自东汉官员郑均。据记载,郑均因屡次直言进谏受汉章帝器重,后因病辞官回乡。章帝感念其清廉,特赐他终身享受尚书俸禄,故被称为“白衣尚书”。
-
文献记载:
- 《东观汉记·郑均传》明确记载了郑均的事迹,并提到“白衣尚书”的由来。
- 唐代李白在《任城县厅壁记》中也有提及:“白衣尚书之旧里”,进一步扩大了这一称号的文学影响。
三、扩展解读
- 象征意义:成语不仅形容官员的廉洁,还隐含对“功成身退仍受尊崇”这一价值观的推崇。
- 后世用法:明清时期常以此词赞誉辞官归隐但德望犹存的大臣,成为传统文化中官员品德的典范。
四、总结
“白衣尚书”融合了历史人物事迹与文化意象,既是对郑均个人的褒扬,也演变为对清廉官员的泛称。其典故在史书、诗词中多次出现,成为中华文化中“清官”的象征符号之一。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诗句引用,可参考《东观汉记》、李白诗作等原始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白衣尚书的意思是指着白色衣服的尚书官员。这个词可以拆分成两个部首:白(白色)和衣(衣服)。其中,“白”字的部首是白(一),“衣”字的部首是衣(衣服)。白衣尚书这个词来源于古代中国的尚书官,他们通常穿着白色衣服,以示其身份的高贵和威严。
白衣尚书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没有差异。古代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但白衣尚书这个词的字形并未有太大变化。
以下是一些关于白衣尚书的例句:
1. 他是朝廷的一位白衣尚书。
2. 白衣尚书气度非凡,令人敬佩。
与白衣尚书相关的组词有:尚书、官员、衣服等。
与白衣尚书近义的词汇有:白衫尚书、青衣尚书等,它们都指着穿着不同颜色衣服的尚书官员。
与白衣尚书相反义的词汇很少,因为白衣尚书常常被看作是高贵和威严的象征。但是,如果非要寻找相反意义的词,可以考虑黑衣尚书,它表示着穿着黑色衣服的尚书官员。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