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蟪蛄的意思、蟪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蟪蛄的解释

[flat pleuron cicada] 一种蝉科动物( Platypleura kaempferi ),吻长,体短,黄绿色、有黑色条纹,翅有黑斑

详细解释

蝉的一种。体短,吻长,黄绿色,有黑色条纹,翅膀有黑斑,雄的腹部有发音器,夏末自早至暮鸣声不息。《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北齐 颜之推 《稽圣赋》:“蠐螬行以其背,蟪蛄鸣非其口。” 唐 李白 《拟古》诗之八:“蟪蛄啼青松,安见此树老。” 明 杨珽 《龙膏记·藏春》:“鸚鵡卧,蟪蛄鸣,簟凉枕冷不胜情。” 王国维 《屈子文学之精神》:“彼等巧与比类,而善于滑稽,故言大则有若北溟之鱼,语小则有若蜗角之国,语久则大椿冥灵,语短则蟪蛄朝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蟪蛄(huì gū),汉语词典释义如下:

一、基础释义

蟪蛄是蝉科昆虫的统称,特指生命周期短、鸣声尖锐的蝉类。古称“寒蝉”或“伏天儿”,《庄子·逍遥游》载:“蟪蛄不知春秋”,喻其生命短暂,仅存活于夏秋之际。其名最早见于《尔雅·释虫》,属半翅目蝉科小型蝉种 。

二、生物学特征

  1. 形态:体长约2–3厘米,翅透明具黑纹,头部宽于胸部,复眼突出。
  2. 习性:幼虫栖于地下数年,成虫于夏季出现,雄虫通过腹基部鼓膜震动发声,鸣声高亢急促 。
  3. 分布:广泛分布于中国温带至亚热带地区,常见于林木茂盛处。

三、文化意象

在古典文学中,蟪蛄象征生命短暂与时光易逝。如《楚辞·卜居》以“蟪蛄鸣兮啾啾”烘托秋意萧瑟,清代《广群芳谱》亦载其“夏生秋亡,鸣则天热”的物候特征 。


权威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中国昆虫志·半翅目》(科学出版社)
  3. 《中国古代动物学史》(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蟪蛄是一种蝉科昆虫,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与分类
蟪蛄的拉丁学名为Platypleura kaempferi,别称“知了”,属于同翅目蝉科。它是体型较小的蝉类,体长通常为2.5厘米左右,部分个体可达3.5-3.8厘米。

2. 形态特征

3. 生态与分布
蟪蛄广泛分布于中国多地,如山东地区俗称“小熟了”。其生命周期与多数蝉类相似,幼虫栖息于土壤中,成虫栖息于树木上,以刺吸式口器吸取植物汁液。

4. 名称与文化
“蟪蛄”一词在古籍中常被提及,如《庄子·逍遥游》中“蟪蛄不知春秋”,比喻生命短暂或见识局限。现代部分地区仍沿用“知了”等俗称。

若需进一步了解其生物学特性或分类细节,可参考昆虫学专业文献或权威百科。

别人正在浏览...

百日王朝边限碧霄路长术絺索崇庳待阙儋石顶真东园主章惇睦饿夫樊楼凤臆关板鬼哭粟飞鬼伶精鼓桡化材怀躭虺螣昏愚火砖秸秷极果计恨酒友君陈可可豆控扼枯杨老子僚类緑茸卖笑免开尊口密拶拶内嬖轻刑鼽荼取怜冉駹惹草拈花人外游三龙深矉蹙頞时材手板抒厕死不改悔叹愤替违通宵守夜土兵推谢乌柿下力晓喻邪计戏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