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獧的意思、狂獧的详细解释
狂獧的解释
见“ 狂狷 ”。
词语分解
- 狂的解释 狂 á 本称狗发疯,后亦指人精神失常:狂犬。疯狂。癫狂。发狂。狂人。 纵情任性或放荡骄恣的态度:轻狂。狂妄(极端自高自大)。狂吠(狗狂叫,借指疯狂的叫嚣)。狂乱。狂野。狂躁。狂恣。狂草(草书的一种,风
- 獧的解释 獧 à 同“狷”。 笔画数:; 部首:犭;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狂獧”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其含义与更常见的“狂狷”相同,是“狂狷”的异体写法。它源自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用以描述两种看似对立但又为儒家所包容的品性。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
核心含义与来源:
- “狂”与“狷”的合义: “狂”本意指急躁、激进、志向高远而行为可能不拘小节、勇于进取;“狷”(也写作“獧”)则指拘谨、保守、有所不为、洁身自好、守节自持。两者代表了性格或行为方式上的两个极端。
- 《论语》中的经典阐述: 该词最权威的出处是《论语·子路》:“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说:“找不到言行合乎中庸之道的人交往,那必定要同狂者和狷者交往了!狂者勇于进取,狷者不肯做坏事。”) 孔子在此表达了对“狂”与“狷”这两种品性的肯定,认为在找不到完全合乎“中庸”的“中行”之人时,与“狂者”和“狷者”交往也是可取的,因为他们各有可取之处:狂者有进取心,狷者有底线。
-
具体释义:
- 指“狂者”与“狷者”: “狂獧”可以直接指代具有“狂”或“狷”这两种不同性格特征的人。例如:“世有狂獧之士,或锐意革新,或固守古道。”
- 形容偏激或拘谨守节: 可以形容人的性格、行为偏于激进或偏于保守拘谨。例如:“其人性情狂獧,不为世俗所容。”(形容此人性格要么过于激进要么过于保守,与世俗格格不入)。
- 形容偏执一端: 引申为偏执于某一个方面,不能持守中道。例如:“行事过于狂獧,恐难周全。”(做事太过偏激或太过拘泥,恐怕难以周全)。
-
权威词典释义参考:
- 《汉语大词典》: 对“狂狷”(同“狂獧”)的释义为:“指志向高远的人与洁身自好的人。语本《论语·子路》:‘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并引申指“偏激;洁身自好”。
- 《辞源》(修订本): 解释“狂狷”为:“激进与拘谨保守。《论语·子路》:‘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后也指偏激。”
-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对《论语》此章的注解是:“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狷者,知未及而守有余。” 这进一步阐释了“狂”是志向远大但行为可能跟不上,“狷”是见识或许不足但能坚守原则。
-
现代引申与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狂獧”一词使用频率极低,更常用的是“狂狷”。它主要用于书面语或学术讨论中,常回溯其儒家思想背景,用以形容或评价那些在性格、行为或主张上表现出明显偏向进取激进或保守拘谨特征的人或现象,有时略带贬义,指其不够圆融或偏离中道,但有时也强调其特立独行、有所坚守的一面。
“狂獧”意指“狂”与“狷”两种品性,源于《论语》,指志向高远、勇于进取但可能行为激进不拘(狂),以及洁身自好、有所不为但可能过于拘谨保守(狷)。它既可指具有这两种特质的人,也可形容偏激或拘谨守节的性格行为。该词承载着深厚的儒家思想内涵,强调在“中庸”难以企及时,这两种看似对立的品性亦有其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狂獧”是“狂狷”的异体写法,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具有多样性,主要可从以下角度理解:
一、基本释义
-
两种对立性格的统称
源自《论语·子路》:“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
- 狂者:志向高远、不拘礼法、积极进取之人。
- 狷者:洁身自守、谨慎克制、不随波逐流之人。
(若无法与中庸之人交往,则退而求其次选择“狂”或“狷”者。)
-
谦辞或贬义用法
- 自谦:如朱熹《与陈丞相书》中以“狂獧”形容自己朴拙、不谙世故。
- 贬义:指狂妄偏激或跋扈之人,如《盐铁论》中批评“狂狷不逊”的行为。
二、历史语义扩展
- 汉代:强调直言敢谏,如《汉书》中“不罪狂狷之言”指包容谏言。
- 晋代:葛洪《抱朴子》以“狂狷”描述隐士,含褒贬双重色彩。
- 唐宋:词义延伸至“放纵不羁”,如李绅诗“洛阳狂狷任椎埋”。
三、现代使用建议
当代语境中,“狂狷”多用于文学或学术讨论,需结合具体文本判断其褒贬。例如:
- 形容文人风骨时,可指特立独行、坚守原则。
- 描述性格缺陷时,则可能含偏激、不合群之意。
注意:古籍中“狂狷”多作复合词,不宜拆分单独释义。如需深入考据,可参考《论语集注》《汉书》等原典。
别人正在浏览...
阿助八都败名柏人昌意嘲轰赐酺倒痗大事记得衷定局定阅端身独生子女而下繁念反听内视烦厌隔日光美鬼卿过粮呵道河清兵士慌惚呼叱既廪寖乖觐见筋疲力敝技业口袋阵袴管流彩论藏闷人纳胯那腰谦弱切实青团鹊巢鸠居三合奢僭伸恳神禹世短十全十美手管水酒疏水箪瓢书桌堂房题库挺特媮闲团圆节外者楔进洗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