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脚露体。《战国策·韩策一》:“山东之卒,披甲冒胄以会战, 秦 人捐甲徒裎以趋敌。” 鲍彪 注:“裎,裸也。”《史记·张仪列传》引作“徒裼”。 司马贞 索隐:“徒者,徒跣也。裼,袒也,谓袒而见肉也。” 严复 《救亡决论》:“火器致人,十里而外;为时一分,一机炮可发数百弹,此断非徒裎奋呼、迎头痛击者所能决死而幸胜也。”
“徒裎”是汉语中的古语词汇,指赤足裸身的状态,常见于古代文献中对礼仪失态或生活困窘的描写。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徒”意为“裸露”,“裎”指“脱去上衣”,二字连用强调身体完全无遮蔽的状态。该词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遂适齐。饥而从野人乞食,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后人注释中曾以“徒裎”形容重耳流亡时的落魄形象。
在近现代汉语中,“徒裎”的使用频率显著降低,仅保留在特定成语或仿古语境中。例如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中论述礼制演变时,曾用“昔者徒裎而趋,今则玄端委貌”对比古今服饰差异。需注意的是,该词与“袒裼”(指脱去外衣)存在细微区别:“袒裼”多用于礼仪场合的特定动作,而“徒裎”更侧重描述持续性的裸露状态。
“徒裎”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徒裎”指赤脚露体的状态,通常用于描述不穿鞋袜、不披甲胄的裸露身体形象。其中:
军事场景
在《战国策·韩策一》中,描述秦军作战时提到:“秦人捐甲徒裎以趋敌”,指秦兵脱去铠甲、赤身冲向敌人,体现其勇猛。
《史记·张仪列传》中写作“徒裼”,司马贞索隐解释为“袒而见肉”,进一步佐证其含义。
近代引用
严复在《救亡决论》中用“徒裎奋呼”形容赤身迎敌的士兵,对比现代火器的杀伤力,强调传统肉搏战术的落后。
“徒裎”多用于古代文献,既反映士兵的勇猛无畏,也暗含缺乏防护的劣势。其词义可通过“徒跣”“袒裼”拆分理解,近义词“徒裼”在用法上与之互通。
百钧白腊明经伯英才流黪墨长春不老侈阔崇朝充盛出号当道答问如流大雄佛答嘴典物独家院独竖一帜峯朵拊节干桢共韵寡白鼓笳孤竹庙翰迹覈问弘敞昏愦甲铠贱役楫橹口口流啭论述緑荫荫面阳民房密友目定口呆排拓芡粉强力千里三车三门四户臊秽沙方杀菌剂蜀道难鼠拖肠竦听缩重探源同穴万人之敌五劳七伤香径晓梦下情邪剌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