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ocial morality]∶有关社会公众的安宁和幸福的行为,如不破坏公物
(2) [social ethics]∶公共品德;公共道德方面的品质
(1).即功德。公,通“ 功 ”。《隶释·汉中常侍樊安碑》:“以公德加位特进。” 清 沉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今小女无恙,时诵公德。”
(2).公共道德。 梁启超 《新民论》五:“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 ************共和国 全体国民的公德。”
(3).复姓。 春秋 时 郑国 有 公德氏 ,见《路史》。
“公德”全称为“社会公德”,指人们在公共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维护公共利益、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和谐的行为准则。其核心在于尊重他人权益、遵守公共规则、维护公共环境。
公共秩序
包括遵守交通规则、排队礼让、不喧哗扰民等,体现对集体利益的尊重。例如,公共场所保持安静、不插队等行为均属公德范畴。
公共环境维护
如不乱扔垃圾、不破坏公物、保护自然环境等。这些行为直接关系到社会整体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互助与善意
主动帮助弱势群体(如让座、扶老人过马路)、参与公益活动等,体现社会成员间的关怀与责任感。
公德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缺乏公德会导致公共资源浪费(如乱贴小广告)、人际关系紧张(如占道争吵),甚至威胁公共安全(如高空抛物)。良好的公德意识能提升社会运行效率,增强群体归属感。
若需进一步探讨具体案例或文化差异,可提供更多背景信息。
公德是指公共道德,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它强调个人行为应当考虑到社会的整体利益,对他人负责任,以及维护************和公共利益。
公德的部首是八(八字头),它具体的拆分部首是立字旁和二横。公德的笔画总数为七画。
公德一词源自于古代的汉语,最早出现在《周礼·大宗伯》一书中,后来它被广泛使用于各个领域。在繁体字中,公德的写法为「公德」。
在古代,公德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结构上仍然是由「八」和「彳」组成。古时候的一种写法是「公德」,它的形式更加古朴简洁。
1. 做一个有公德心的市民,不乱扔垃圾。
2. 作为一名领导者,他应该树立榜样,以公德示范。
3. 个人的公德素养可以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公德观、公德心、公德教育、公德标准、公德修养
公益、道德、社会伦理
私德、不道德、无公德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