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亮的笛声。 晋 陆机 《顺东西门行》:“激朗笛,弹哀筝,取乐今日尽欢情。” 唐 王勃 《梓潼南江泛舟序》:“亦有嘉餚旨酒,鸣絃朗笛,以补寻幽之致焉。”
“朗笛”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清亮的笛声,常见于古典文学作品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该词属于古典文学中的意象化表达,现代使用较少,多出现在诗词赏析或历史文献中。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句背景,可参考《陆机集》《王勃文集》等古籍。
《朗笛》是一个汉字词汇,意思是指明亮悦耳的笛子声音。
《朗笛》的部首是「⺶」(犬)和「⾏」(行),它的总共有15画。
《朗笛》是近代词汇,由「朗」和「笛」两个汉字组成。
繁体字「朗笛」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根据古代字书《说文解字》,「朗」的古字形为「U+6728」(木)和「U+6722」(木),而「笛」的古字形为「羽」(羽)和「U+7684」(白)。
他吹奏的朗笛声在整个花园里回荡。
朗美(明亮美丽)、朗朗乾坤(宽广无边的天地)、笛子(一种乐器)。
悦耳(动听)、悦耳动听(美妙的音响)。
刺耳(不悦耳)、刺耳的声音(令人不愉快的声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