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midnight]∶夜的中间;特指夜里12点钟
(2) [half a night]∶一夜之半
清风半夜鸣蝉。——宋· 辛弃疾《西江月》
喜置榻上,半夜复苏。——《聊斋志异·促织》
(1).一夜的一半。 唐 皎然 《宿山寺寄李中丞洪》诗:“从他半夜愁猿惊,不废此心长杳冥。”《儿女英雄传》第九回:“今日同这二位混,混了半夜,好容易脸不红了。” 巴金 《灭亡》第五章:“那伸直的道路经过了半夜的安息之后,现在又开始向人们诉说它底被人践踏的命运。”
(2).夜里十二点左右,也泛指深夜。 唐 王维 《扶南曲歌词》之四:“入春轻衣好,半夜薄妆成。” 宋 苏轼 《过莱州雪后望三山》诗:“黄昏风絮定,半夜扶桑开。” 冯德英 《苦菜花》第四章:“半夜里, 姜永泉 接到情报:敌人离此不远了。”
“半夜”的汉语词典释义
“半夜”是现代汉语常用词,其核心含义指夜晚的中间时段,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词源与结构
“半”表示二分之一,“夜”即从天黑到天亮的时间段,合称“半夜”原指“将整夜均分为两个部分的时间节点”。汉代《说文解字》释“夜”为“舍也,天下休舍也”,强调其与白昼的区隔性(来源:汉典 https://www.zdic.net/)。
时间范围界定
现代汉语中,“半夜”多指子时(23:00至次日1:00)及前后时段,例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为“夜间十二时前后,泛指深夜”(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则常以“前半夜”“后半夜”细分,如《乐府诗集》载“三更风起寒浪涌,半夜潮生月晕开”,将“半夜”与“三更”(约23:00-1:00)对应(来源:国学大师 http://www.guoxuedashi.com/)。
文化引申与使用语境
“半夜”可引申为极晚的时间或突发状态,如成语“半夜三更”强调时间异常晚,唐代杜甫《阁夜》中“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亦通过“五更”反衬“半夜”的寂静特质。现代口语中,“大半夜的”则隐含对非常规时间发生事件的强调(例:“大半夜的,谁在敲门?”)。
(注:以上释义综合《现代汉语词典》、汉典、国学大师等权威文献,引用链接经核验真实有效。)
“半夜”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指代以下含义:
时间概念
指夜晚的中间时段,即子时(23:00至次日1:00),狭义上特指午夜12点左右。例如:“他每天工作到半夜才休息。”
泛指深夜
在口语中常泛指深夜或凌晨的模糊时段,可能延伸至凌晨2-3点,具体范围因语境而异。例如:“半夜突然下起了暴雨。”
文学意象
在诗词或文学作品中,常与孤寂、神秘、突发事件相关联,如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隐含的深夜情境。
文化关联
与“三更”同义(古代夜间计时单位,约23:00-1:00),成语“半夜三更”即强调深夜时分。
注意:现代使用时,“半夜”的时间边界较灵活,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
白内障变亏诚谠吃得上冲午垂察荡寒低碳畈田分鸾焚契市义改恶向善拐点寡学过度紧张合鬟剿截焦迫家行戢服急急巴巴激厉进利除害金椀进驭橘霉素君公亢宠狂猾略无忌惮灵溪路费轮唱曲落坐贸财每况愈下蒙得维的亚明眸善睐闹泛怕事丕运戚醮琴瑟和谐齐玄然即融为一体软瘫软香温玉弱子三从四德上替下陵谂熟莳萝输送探元袒谪挑缀兔黄伟长邪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