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纮綖的意思、纮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纮綖的解释

(1).古代冠冕上装饰的绳带。《左传·桓公二年》:“衡、紞、紘、綖,昭其度也。” 孔颖达 疏:“此四物者,皆冠之饰也。” 汉 张衡 《东京赋》:“珩紞紘綖,玉笄綦会。” 宋 欧阳修 《章望之字序》:“故紘綖冕弁以为首容,佩玉玦环以为行容。”

(2).《国语·鲁语下》载 公父文伯 劝其母勿绩,其母教训 文伯 应勤职不怠,并谓“王后亲织玄紞,公侯之夫人加之以紘、綖……男女效绩,愆则有辟,古之制也。”后因以“紘綖”为贵显人家妇女具有勤俭美德的典故。 北周 庾信 《周大都督阳林伯长孙瑕夫人罗氏墓志铭》:“苹藻维敬,紘綖是勤。” 明 张居正 《祭封一品严太夫人文》:“肃肃母训,煌煌令仪,紘綖苹藻,筐篚枲丝。” 王闿运 《常公神道碑》:“夫人同县 刘氏 ,孝敬夙闻,贫修鹿车之敬,贵习紘綖之礼。”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纮綖”是古代冠冕制度中的专有名词,由“纮”与“綖”两部分组成,分别指代冠冕的不同部件。根据《汉语大词典》及《周礼》等文献记载:

  1. 纮(hóng)

    指古代冠冕上系于颔下的带子,材质多为丝帛,作用为固定冠体。其形制与佩戴方式在《周礼·夏官·弁师》中有明确记载:“玉笄朱纮”,说明纮常以红色丝带制成,并与玉制发笄配合使用。

  2. 綖(yán)

    指冠冕顶部横向延展的平板状装饰,通常覆于冠顶,材质多为黑色麻布。据《礼记·王藻》注疏,綖的宽度与垂旒数量象征佩戴者的身份等级,是礼制的重要体现。

“纮綖”合用,既指代冠冕的实用部件(纮),又涵盖象征礼法的装饰部分(綖),整体反映古代服饰制度中“礼法一体”的文化内涵。该词多见于《三礼》注疏及历代舆服志研究文献,如清代孙诒让《周礼正义》对纮綖的形制有详细考据。

网络扩展解释

“纮綖”是古代冠冕相关的两个部件名称,分别解释如下:

一、单字解析

  1. 纮(hóng)

    • 本义:原指冠冕的系带,用于固定冠冕于头部。在《礼记》等文献中常引申为“中间宽阔”或“宏大”之意。
    • 引申义:
      • 形容空间广阔,如“八纮”指代八方极远之地。
      • 通“宏”,表宏大,如《淮南子》中“至纮以大”形容天地广阔。
  2. 綖(yán)

    • 本义:古代冕冠(帝王礼帽)前后垂挂的玉饰或布饰,如《左传·桓二年》提到“衡紞紘綖”,注解说“綖”为“冠上覆”的装饰物。
    • 通假义:
      • 通“延”,表延缓、松懈,如《左传》中“百官慎职而莫敢愉(偷)綖”。
      • 在《礼记》中写作“延”,指冕冠顶部的板状覆盖物。

二、组合含义

“纮綖”常并列出现于礼制文献中,代指帝王冕冠的组成部分:


三、文化意义

二者均为古代礼制的重要符号: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周礼》《礼记》等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半饱伴唱逼输薄荷不屈朝长弛荡大老板单轻凋瘠惰侈二五眼翻手云覆手雨扶养改称海鳞浣溪纱会得驾到介词阶品嗟重敬授民时酒沽旧矩军部君臣巨雀廉威理工科离坚合异灵奥临终关怀笼莺赂买美室冥迷末垂难鸣孤掌内行厂暖蒸蒸篇目篇制破镜重合清讴起石贳钱适所説化硕儒颋颋铜齐痛酸橐载外愚内智怃然宪宪硝基霄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