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驾驭副车。《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造父 为 齐王 駙驾,渴马服成,效驾圃中,渴马见圃池,去车走池,驾败。”
“驸驾”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相关信息如下:
基本含义
“驸驾”指驾驭副车,即在古代车马制度中,负责驾驶主车之外的备用车辆(副车)。例如《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记载:“造父为齐王駙驾,渴马服成,效驾圃中。”
(注:“驸”在此指副车,“驾”即驾驶。)
延伸用法
部分文献提到“驸驾”可理解为增加马匹以辅助驾车,例如《韩非子》另一段落:“王子于期为驸驾,辔䇲不用,而择欲于马。”
该词最早见于《韩非子》,描述古代驭马技术。故事中,造父为齐王训练“渴马”(长时间不饮水的马),试图通过控制马的本能来驾驭副车,但因马见到水池失控,导致驾车失败。这一典故体现了古代对驭马技巧的重视和挑战。
现代汉语中,“驸驾”已不常用,主要出现在古籍研究或成语典故中。如需查询更多例句或近义词,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韩非子》相关注释。
《驸驾》是一个名词,指的是古代皇帝的儿婿,即嫁给皇帝女儿的丈夫。
《驸驾》的部首是马,总共有15个笔画。
《驸驾》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在古代,皇帝女儿的婚姻是政治联姻的一种表现,嫁给皇帝女儿的丈夫拥有特殊的地位和权力,因此被称为驸马,后来在驸马的基础上发展演变为现在的驸驾。
《驸驾》的繁体字为「駙傑」。
在古代,驸驾的写法为「駙車」,表示男子乘坐驷马车。
1. 古代的驸驾拥有极高的地位和特权。
2. 他成为了一位真正的驸驾。
驸驾亲征、驸驾府、驸驾一生。
驸马、王妃的丈夫。
士人、庶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