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括囊的意思、括囊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括囊的解释

(1).结扎袋口。亦喻缄口不言。《易·坤》:“括囊,无咎无誉。” 孔颖达 疏:“括,结也;囊,所以贮物,以譬心藏知也。闭其知而不用,故曰括囊。” 汉 王符 《潜夫论·贤难》:“此智士所以钳口结舌,括囊共默而已者也。”《世说新语·言语》“ 南郡 庞士元 闻 司马德徽 在 潁川 ”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引《司马徽别传》:“知 刘表 性暗,必害善人,乃括囊不谈议时人。” 宋 袁褧 《枫窗小牍》卷上:“天下无道,君子括囊不信,以避小人之祸,而犹或不免。”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蕉叶》:“僕屡欲辨驳,因惮主括囊。”

(2).犹囊括。包罗。《后汉书·郑玄传论》:“ 郑玄 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定势》:“是以括囊杂体,功在銓别。” 唐 刘知几 《史通·二体》:“然《国语》之外,尚多亡逸,安得言其括囊靡遗者哉。” 清 薛福成 《论不勤远略之误》:“迨 元太祖 括囊 俄罗斯 ,席捲五 印度 ,餘威振於 欧罗巴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括囊”是汉语中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古典词汇。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该词原指“扎紧口袋”,引申为“闭口不言、谨慎处世”的行为态度,其词源可追溯至《周易·坤卦》爻辞“括囊,无咎无誉”,意为收敛锋芒以避祸端。

从词义演化角度看,括囊在东汉文献《后汉书·杨震传》中已出现“括囊避咎”的用法,形容士大夫在政局动荡时的自保策略。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进一步注释:“囊所以贮物,以譬心藏知也。闭其知而不用,故曰括囊”,强调智慧的内敛性。

现代《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将其归入动词性短语,标注两种义项:①字面义为束紧袋口;②比喻义指慎言谨行。该词在当代多用于学术论述,如史学研究中形容特定历史人物的处世哲学。

需要注意的是,括囊的深层文化意蕴与儒家“中庸之道”、道家“和光同尘”思想存在语义关联,这种跨学派的文化互文性使其成为研究中国传统处世智慧的重要语料。

网络扩展解释

“括囊”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结合不同语境和文献来源综合说明:

一、基本释义

  1. 缄口不言

    • 字面指“结扎袋口”,比喻人谨慎不言、不轻易发表意见。
    • 出自《易经·坤卦》:“括囊,无咎无誉。”孔颖达疏:“闭其知而不用,故曰括囊。”
    • 如汉代王符《潜夫论》用“括囊共默”形容智者保持沉默。
  2. 囊括、包罗

    • 指广泛包容或汇总事物,如《后汉书》称赞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形容其学术集大成。

二、出处与扩展

  1. 经典文献中的用例

    • 《文心雕龙》以“括囊杂体”说明文体分类需甄别取舍。
    • 唐代刘知几《史通》用“括囊靡遗”强调史书应全面记载。
  2. 不同语境下的差异

    • 在政治语境中,多指避祸的谨慎态度(如《世说新语》相关典故);
    • 在学术语境中,则侧重包罗万象的能力(如《后汉书》对郑玄的评价)。

三、现代用法举例

  1. 造句示范

    • 形容沉默:“他面对争议选择括囊,不置一词。”
    • 形容汇总:“这份报告括囊了行业十年来的数据。”
  2. 注意点

    • 作“缄默”义时含保守色彩,需结合语境判断褒贬;
    • 作“包罗”义时常见于书面语,如学术或正式文本。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原文分析,可参考《易经》《后汉书》等文献,或查询权威词典(如沪江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安阳市参觇长音宸涣弛易麤硬打闷棍打一棒快球子玷捶第一手材料斗升肠断运蹲子哆哆和和堕懈饭丸夫妻本是同林鸟干电池更长梦短枸橘闺范鬼手行军竈华灿黄茧糖艰季金錞撅头巨鹿之战刻凿寇患况乎良工心苦莲华台另眼看待隆谷马舄孟青孽嬖贫贱之知铺锦普天奇肆人鬼仁心仁闻上跻上命生劫生母鱼声闻乘深靓设文十七史祀场温补无辞显昌窙寥校能邪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