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乎的意思、况乎的详细解释
况乎的解释
亦作“况乎”。连词。何况;况且。《孟子·万章下》:“以大夫之招招虞人,虞人死不敢往;以士之招招庶人,庶人岂敢往哉?况乎以不贤人之招招贤人乎?” 三国 魏 曹冏 《六代论》:“尾同於体,犹或不从,况乎非体之尾,其可掉哉?” 宋 苏轼 《观妙堂记》:“是室云何而求我?况乎妙事了无可观。”
词语分解
- 况的解释 况 à 情形:情况。状况。近况。况味(境况和情味,如“他的处境不好,况况难言”)。 比方:比况。每况愈下。 文言连词,表示更进一层:况且。何况。 姓。 古同“贶”,赐予。 笔画数:; 部首:冫; 笔
- 乎的解释 乎 ū 文言助词,表示疑问:汝识之乎(吗)? 文言叹词: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呀)! 文言介词,相当“于”(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在乎。无须乎。异乎寻常。 古形容词或副词后缀:巍巍乎。郁郁乎。 古同“呼”
专业解析
况乎的详细释义(汉语词典角度)
“况乎”是一个文言连词,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主要用于书面语或仿古语境中。其核心含义与用法如下:
-
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何况”、“况且”:
- 用于复句的后一分句,在已有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程度更深或范围更广的情况,以加强论述或推理。带有强调、补充说明的意味。
- 例: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况乎高楼大厦? (强调基础的重要性,高楼大厦更需稳固基础)
- 例:君子慎独,况乎大庭广众之下? (强调在独处时都需谨慎,在公开场合更应如此)
-
表示反问,加强语气,相当于“何况”、“怎么”:
- 常与否定词或疑问词搭配使用,通过反问的形式表达强烈的肯定或否定,使论述更具说服力。
- 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况乎治国安邦乎? (用反问强调小事做不好,更不可能做大事)
- 例:此小事尚不能为,况乎大事耶? (反问连小事都做不了,怎么可能做大事)
核心语义分析:
- 况:本义指寒冷的水,引申为比拟、比较,再虚化为表示更进一层或反问的连词。
- 乎:文言语气助词,常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在此结构中与“况”结合,强化了语气。
- “况乎”:结合了“况”的递进/反问义和“乎”的语气功能,整体表达一种在已有前提下的深化论述或强烈反问。
使用场景:
主要用于书面语体,如议论文、文言色彩较浓的散文、仿古写作中,用以增强论证的逻辑性和说服力,或表达强烈的感慨。在现代日常口语中基本不用。
权威参考来源:
关于“况乎”的详细释义和用法,可参考权威的古代汉语或文言虚词词典,例如: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编《古代汉语虚词词典》 (商务印书馆出版) 中对“况”及其复合词“况乎”有详尽解释。
- 各类高校通用的《古代汉语》教材 (如王力主编、郭锡良主编等版本) 的虚词部分通常会涵盖此类常用文言连词。
网络扩展解释
“况乎”是一个文言连词,主要用于递进关系的复句中,表示强调或补充更进一步的推论。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
词义
表示“何况”“况且”,用于引出比前文所述情况更甚的结论,带有强调或反诘语气。
例: 《孟子·万章下》:“以士之招招庶人,庶人岂敢往哉?况乎以不贤人之招招贤人乎?”
-
结构分析
- 况:本义为“情形”,引申为“比较”“比方”,进一步虚化为递进连词。
- 乎:语气助词,增强反问或感叹语气,与“况”结合后形成固定搭配。
二、用法特点
-
语境关联
多用于对比或假设语境,前文常铺垫基础情况,后文以“况乎”引出更极端的推论。
例: 苏轼《观妙堂记》:“是室云何而求我?况乎妙事了无可观。”
-
语气功能
兼具递进与反问,通过否定前文可能性来强化后文结论。
例: 《文選·陸機·豪士賦序》:“況乎代主制命,自下財物者哉!”
三、近义词与辨析
- 近义词:何况、况且、而况。
- 区别:
- “况乎”:文言色彩浓,多用于书面或仿古文体。
- “何况”:现代汉语常用,口语与书面均可。
四、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较少独立使用“况乎”,但在仿古写作、学术论述或引用典籍时仍可见。例如:
“普通人尚难承受此压力,况乎身负重任者?”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孟子》《文選》等文献(综合、3、4)。
别人正在浏览...
安时白绢板定赤鼻矶佌佌祠庙词旨醋大打闹大弄颠倒干坤顶多东皇公妒羡访拿凤帐奋肣公姓海龙君黑老包候台黄桑黄狮子间距嘉猷吉拜金泥具白句追课目两重阳漫藏诲盗马辔駡坐门附纳贡内书拈轻掇重弄笔生怒目切齿蓬乱瓢尊平场浅量齐奋齐冠秋思伤废善逝生日市哄食餽疏懈思归乐探伙推心置腹顽恶纤俗枭獍销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