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祀场的意思、祀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祀场的解释

古代祭祀地神的处所。多在立春或立秋后的第五日,设屋祭祀。《新唐书·张文琮传》:“州尚淫祀,不立社稷, 文琮 下教曰:‘……社在于敬,可以致福。’於是建祀场,民悦从之。”参阅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 五代 丘光庭 《兼明书·社日》。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祀场”是古代祭祀地神的专用场所,其含义和背景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读:

  1. 基本定义
    祀场(拼音:sì chǎng)指古代为祭祀地神而设立的固定场所,通常建有屋舍用于祭祀仪式。《新唐书·张文琮传》记载,唐代官员张文琮曾为纠正民间过度祭祀(“淫祀”)的风气,专门建立祀场作为官方祭祀地神的规范场所。

  2. 时间与形制
    祭祀活动多在立春或立秋后的第五日举行,且祀场具有固定建筑结构。例如提到先秦时期的“桑林”是殷商及周代宋国的国家祀场,兼具祖社功能,说明其规模与神圣性。

  3. 功能演变
    祀场的设立体现了古代对土地神的崇拜与农业社会的关联。如所述,祀场强调“社在于敬,可以致福”,通过规范祭祀仪式祈求土地丰产和福祉,替代了民间分散的祭祀行为。

  4. 考古佐证
    提到的“卜骨”作为祭祀用具,印证了祀场中可能使用的占卜仪式,这类考古发现进一步揭示了祀场在古代社会中的宗教与政治意义。

如需更多古籍原文或考古细节,可参考《荆楚岁时记》《兼明书》等文献,或查阅网页中的原始出处。

网络扩展解释二

祀场的意思

祀场是指用于祭祀活动的场所。在古代,人们常常在特定的场地上举行祭祀仪式,以向神灵表达敬意和祈求祝福。祀场通常由一座宗庙或祠堂以及周围的庭院、祭坛等构成。

拆分部首和笔画

祀场的字为「祀」和「场」组成。

「祀」的部首是「示」,有8个笔画,读音为「sì」。表示向神明敬献祭品的仪式。

「场」的部首是「土」,有12个笔画,读音为「chǎng」。表示广阔的空地,场所。

来源和繁体

祀场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可以追溯至《周礼·春官宗伯·大祀仪》一书。在这本书中,详细描述了古代祭祀仪式以及祀场的规格和建造方法。

在繁体字中,祀场的写法为「祀場」。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代汉字是以篆书为基础的,所以古时候的祀场字形与现代略有不同。其篆书字形为「祀」字上面有「示」字旁,下面有一个点,代表祭品的象征,「场」字则与现代相同。

例句

1. 在今天的祀场上,人们依然保留着古老的祭祀仪式。

2. 祀场上供奉着各种神明的像,寓意着对神的崇拜和敬意。

组词

1. 祭祀:进行祭祀仪式

2. 祭坛:供奉神明的高台

3. 宗庙:供奉祖先或神祇的庙宇

4. 法场:佛教用来举行仪式的场所

近义词

1. 祭坛

2. 宗庙

3. 礼堂

反义词

1. 居所:指居住的地方,与祭祀场所相对

2. 公共场所:指供公众使用的场所,与祭祀场所不同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