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 代地方军事机构“都司”的别称。 明 刘基 《夏夜台州城中作》诗:“传闻逆党尚攻剽,所过邱陇皆成童。閫司恐畏破和议,斥堠悉罢云边烽。”
阃司(kǔn sī)是汉语中的历史词汇,主要在古代文献中使用,其释义如下:
指军事指挥机构或将领的衙署
古代称军事统帅的府署为“阃”,如《汉语大词典》释“阃”为“特指郭门、国门,引申指统兵在外的将帅或机构”。“司”指掌管、职守,故“阃司”合指军事长官的办公场所或职权范围。
典出:《汉语大词典·门部》「阃」字条。
代指军事长官本人
唐宋时期常以“阃司”借指节度使、都督等地方军事统帅。例如《宋史·职官志》载:“边防有警,则阃司承命调兵。”
参见:《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北京出版社,2003年)「阃帅」条目。
收录“阃”字释义及历史用例,明确其与军事职权的关联。
释“阃司”为“将帅的衙门”,并引宋代文献佐证。
详述历代军事职官体系,涵盖“阃司”职能演变。
“阃”字现代使用较少,需注意其部首为“门”(门部),拼音为kǔn,避免误读。
“阃司”是明代地方军事机构“都司”的别称,主要用于文献或特定历史语境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阃司”指明代地方军事管理机构“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的别称。都司是明代省级军事管理机构,负责统辖卫所、管理军务,与布政使司(行政)、按察使司(司法)并称“三司”。
词源与构成
文献例证
明代刘基在《夏夜台州城中作》中写道:“阃司恐畏破和议,斥堠悉罢云边烽”,描述阃司因担心破坏议和而撤除边防警戒,反映其军事决策职能。
历史背景
都司作为明代地方军事核心机构,下辖卫所士兵,负责防御、屯田等事务。其别称“阃司”多出现于诗文或非官方记载,体现文人雅称习惯。
靶镜豹旅本溪市不祀采捕采种赤伏楚巴楚幕蠢重刺柏寸毫黩武弗庭狗偷归旅汗流夹背函片濠梁观鱼驩愉降袭贱弃霁峯金绯倦旅拘拳扣舷匡纠廉空流例洛龟麦李蒙昧无知清臣晴翠倾葵情藻欺世盗名入室撒丁岛三鲜沈晖狮子床世尊鼠瘻送祟岁荐所由谈朋友天策上将枉长白大婉娈无地自厝五禽戏相跟象脚鼓线形校官习池心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