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不祀的意思、不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不祀的解释

(1).不祭祖先。《孟子·滕文公下》:“ 葛伯 放而不祀。” 赵岐 注:“放纵无道,不祀祖先。”《史记·周本纪》:“於是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

(2).无人奉祀,比喻亡国或绝后。《左传·文公五年》:“ 臧文仲 闻 六 与 蓼 灭,曰:‘ 皋陶 、 庭坚 不祀忽诸。’” 晋 卢谌 《赠刘琨》诗:“ 夫差 不祀,衅在胜 齐 。” 清 戴名世 《徐节妇传》:“ 徐氏 之祸,可不谓烈哉!微节妇, 徐氏 不祀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不祀"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主要与祭祀活动,特别是对祖先的祭祀有关,具有特定的文化和社会内涵。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 本义:不举行祭祀

    • 这是最直接的含义。"祀"指祭祀,尤指对祖先、神明或重要自然力量的祭祀仪式。"不祀"即指不进行、不举行这类祭祀活动。在古代社会,祭祀是维系宗法制度、表达敬畏与感恩的重要礼仪,不进行祭祀被视为对祖先或神明的不敬与怠慢。
    • 来源参考: 《汉语大词典》(第一版)第1卷第599页对"不祀"的解释包含此义项。其编纂基于大量古代文献语料,具有权威性。
  2. 引申义:断绝祭祀,指宗庙祭祀断绝

    • 由"不举行祭祀"引申,"不祀"常特指一个家族或国家后继无人,导致宗庙的祭祀活动无法延续下去。这通常意味着该家族或统治者的血脉断绝,失去了继承者。
    • 来源参考: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89页收录"不祀",释义包含"断绝祭祀"之意,并引用了古代文献例证。该词典是古汉语学习与研究的重要工具书。
  3. 更深层引申义:国家灭亡

    • 在古代中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祭祀被视为国家存续的根本象征之一。因此,"不祀"(宗庙祭祀断绝)常被用来隐喻或直接指代一个王朝或邦国的覆灭。当统治者失去政权,其宗庙无人祭祀,即被称为"不祀"。
    • 来源参考: 此义项在《孟子·滕文公下》等经典文献中有体现:"'不行王政云尔。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 孟子谓戴不胜曰:'... 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公孙丑问曰:'不见诸侯何义?' 孟子曰:'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逾垣而辟之,泄柳闭门而不内,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见矣。阳货欲见孔子而恶无礼,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瞰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先,岂得不见?曾子曰:'胁肩谄笑,病于夏畦。'子路曰:'未同而言,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观之,则君子之所养,可知已矣。'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书》曰:'丕显哉,文王谟!丕承哉,武王烈!佑启我后人,咸以正无缺。'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於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 孟子曰:'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虽然,仲子恶能廉?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 曰:'是何伤哉?彼身织屦,妻辟纑,以易之也。' 曰:'仲子,齐之世家也;兄戴,盖禄万钟;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辟兄离母,处于於陵。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己频顣曰:'恶用是鶂鶂者为哉?'

网络扩展解释

“不祀”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多层次的解释:

一、基本含义

指不进行祭祀祖先或神灵的仪式,源于中国古代对祭祀文化的重视。祭祀是表达对祖先和神灵敬意的重要活动,因此“不祀”常被用来形容对传统礼制的忽视或不敬。


二、详细解释

  1. 字面含义
    不祭祀祖先,如《孟子·滕文公下》中记载:“葛伯放而不祀”,赵岐注释为“放纵无道,不祀祖先”。古代将祭祀视为维系家族与国家的重要纽带,不祀行为可能被视为道德缺失。

  2. 引申含义

    • 比喻亡国:若国家灭亡,则无人延续祭祀。例如《左传·文公五年》提到:“皋陶、庭坚不祀忽诸”,指国家覆灭导致祖先无人奉祀。
    • 比喻绝后:家族无子嗣继承,祭祀中断。如清代戴名世《徐节妇传》中“微节妇,徐氏不祀矣”,强调家族存续与祭祀的关联。

三、使用场景


四、相关文献

可通过权威词典(如汉典、查字典)或《孟子》《左传》等古籍进一步查阅具体用例。

别人正在浏览...

本甲跸路漕浴畅茂超类绝伦吃惊受怕处尊居显电钻蜚遽讽世扞城跟超掖夹光盘鼓腹骨牌凳海风含笑浩滂厚膜集成电路璜宫隳裂降款洁羞鸡肥金城千里进谀积粟聚合反应羸师敛手待毙撩东劄西丽想麻絇没才料梅花弄梦说明虑明盘南柯内过平川埤益前程远大轻镳青绿山水奇涩凄神沈哀失重缌服天鬻亭景通行证违经窝里翻雾髩云鬟瑕咎相隔睍睆玺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