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甲胄的意思、甲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甲胄的解释

[armor] 盔甲衣胄

躬擐甲胄。——《左伟·成公十三年》

甲胄之士

详细解释

(1).铠甲和头盔。《易·说卦》:“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胄,为戈兵。”《书·说命中》:“唯口起羞,惟甲胄起戎。” 孔 传:“甲,鎧;胄,兜鍪也。”《汉书·王莽传上》:“甲胄一具,秬鬯二卣。”《西游记》第二回:“那魔王穿了甲胄,绰刀在手。”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二:“字的两旁,上下排列一些泥塑的历史上的名人,文戴纱帽,武披甲胄。”

(2).泛指兵器。 宋 范仲淹 《铸剑戟为农器赋》:“任甲胄於忠信,施干櫓於礼义。去彼取此,息南征北伐之劳;小往大来,变东作西成之器。”

(3).披甲戴盔。《礼记·表记》:“是故君子衰絰则有哀色……甲胄则有不可辱之色。”《国语·晋语三》:“甲胄而效死,戎之政也。”《旧唐书·刘玄佐传》:“明晨,衙兵皆甲胄,拥 士寧 登重榻。”

(4).指战争。 清 赵翼 《偶书所见》诗:“小则兴讼狱,大则兴甲胄。”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甲胄(拼音:jiǎ zhòu)是古代将士用于防护的装备,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甲胄由两部分组成:


二、历史与文化意义

  1. 发展历程

    • 中国最早的甲胄实物出自商代(距今约3600年),春秋战国时期随战争频繁,重装“甲士”成为军队主力。
    • 唐宋时期工艺达到顶峰,明清后逐渐被火器时代淘汰。
  2. 文化象征
    甲胄不仅是兵器,更承载华夏民族的尚武精神,如诗词中“黄沙百战穿金甲”的勇猛意象,以及“甲光向日金鳞开”的威严气魄。


三、文献记载


四、扩展含义

甲胄在古汉语中偶有引申:

如需进一步了解甲胄形制演变或具体朝代案例,可参考权威历史文献或博物馆藏品。

网络扩展解释二

《甲胄》的意思及拆分部首和笔画

《甲胄》(jiǎ zhòu)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盔甲、铠甲。它的拆分部首是甲胄,其中“甲”部是甲的意思,而“胄”部是胄的意思。甲字的笔画数为5,胄字的笔画数为15。

《甲胄》的来源和繁体形式

《甲胄》这个词的来源非常古老,最早可追溯到古代战争时期的兵器穿戴。当时,甲胄是战士身上的护具,用以保护他们免受敌方攻击。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甲胄》逐渐成为了代表战争和战士的象征。

在繁体字中,甲胄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没有变化。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对于《甲胄》这个词来说,它的古代写法可能会稍有不同,但我们大致可以通过现代汉字来推测。据推测,古时的甲和胄字可能都保持了其原有的意义和形状,只是书写方式可能会有所差异。

《甲胄》的例句、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例句:他身披厚实的甲胄,迅速冲向敌军。

组词:甲胄兵器、盔甲

近义词:铠甲、铁甲

反义词:裸露、无防护

别人正在浏览...

碍塞班台宝性笔祸驳乐菠萝蜜不协颤颤巍巍怅如城市化逴跞祠坛大辅贷死大玉得得钉缸瓜分豆剖固志和霭横截河润泽及护场假开忌妬棘橿经台九阡继武巨费克己慎行老人星图类萃良愿落汤鷄緑豆皮儿庙庭明瓦南南合作驽鈆秋讲穣穣垓垓人类渣滓塞邦散茶上通赏笑逝止天乙同恶相济颓落卫籍威严五鼎巫山十二峯汙罇絃管枵肠缬文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