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葛的意思、王葛的详细解释
王葛的解释
晋 王导 与 诸葛恢 的并称。《晋书·诸葛恢传》:“ 导 尝与 恢 戏争族姓,曰:‘人言 王 葛 ,不言 葛 王 也。’ 恢 曰:‘不言马驴,岂驴胜马邪!’其见亲狎若此。”
词语分解
- 王的解释 王 á 古代一国君主的称号,现代有些国家仍用这种称号:王国。王法。公子王孙。王朝(俹 )。 中国古代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王公。王侯。 一族或一类中的首领:山大王。蜂王。王牌(桥牌中最大的牌;喻最有力的
- 葛的解释 葛 é 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可编篮做绳,纤维可织布,块根肥大,称“葛根”,可制淀粉,亦可入药(通称“葛麻”):葛布。葛巾(葛布做的头巾,古人不分贵贱常服)。葛履。 表面有花纹的纺织品,用丝做经,棉线或麻
专业解析
"王葛" 在汉语词典中主要有以下含义:
-
特指晋代两位著名人物:王导与诸葛恢
- 王导 (276–339):东晋初年权臣、政治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官至丞相,封始兴郡公。他稳定了东晋初年的局势,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马指晋元帝司马睿),是琅琊王氏的代表人物。
- 诸葛恢 (284–345):东晋大臣,字道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诸葛靓之子,诸葛诞之孙。他少有令名,与颍川荀闿、陈留蔡谟并称“中兴三明”,时人为之语曰:“京都三明各有名,蔡氏儒雅荀葛清。”官至尚书令。
- 并称由来:王导和诸葛恢是同时代的杰出人物,且都出自名门望族(琅琊王氏和琅琊诸葛氏),两人齐名于世。据《晋书·诸葛恢传》记载:“导尝与恢戏争族姓,曰:‘人言王葛,不言葛王也。’”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常将两人并称为“王葛”,且王姓在前。
-
引申义:泛指杰出人物或贤能之士
- 由于王导和诸葛恢都是当时公认的才俊和重臣,“王葛”并称在后世逐渐演变成一个典故性的词语,可以用来泛指才能卓著、地位显赫或齐名并世的人物。类似于“萧曹”(萧何、曹参)、“房杜”(房玄龄、杜如晦)等并称。
“王葛”一词的核心含义是指东晋初年的两位著名政治家和名士——王导与诸葛恢的并称。它源于两人在当时社会享有的崇高声誉和齐名地位。后来,“王葛”也常被用作典故,泛指那些才能出众、齐名并世的杰出人物。
引用参考来源:
- 《晋书》:唐代房玄龄等人编撰的官方史书,记载了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其中《王导传》和《诸葛恢传》是了解二人事迹最权威的史料。 (可参考中华书局点校本《晋书》)
-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撰的笔记小说,记载了汉末至东晋时期名士的言行轶事,其中也包含关于王导、诸葛恢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物品评。 (可参考中华书局版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
- 《汉语大词典》:大型汉语语文词典,对“王葛”词条有收录和解释。 (可参考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
“王葛”是一个历史人物合称,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词义
指晋代名臣王导与诸葛恢的并称。两人均为东晋初年重要政治人物,因姓氏组合而得名,常用于文献中代指两位的亲密关系或并提比较。
二、典故出处
源自《晋书·诸葛恢传》记载的轶事:王导曾与诸葛恢戏言姓氏排序,王导说“世人只说王葛,不说葛王”,诸葛恢则机智回应“正如人们只说马驴,不说驴马”(暗喻姓氏排序无关优劣)。这段对话既体现两人交情深厚,也反映当时门阀士族间的微妙关系。
三、读音与字义
- 拼音:wáng gě(“葛”此处读第三声)
- 单字分解:
- 王:姓氏,亦指君主(如晋朝琅琊王氏)
- 葛:姓氏,此处特指诸葛恢(复姓诸葛的简称用法)
四、使用场景
现代多用于文史领域,特指这两位历史人物组合。部分方言或口语中可能作为姓氏代称,但非规范用法。
注:当前所有释义均指向历史人物组合,未发现其他引申含义。如需了解现代人名“王葛”(如燕山大学教师),需结合具体语境。
别人正在浏览...
艾缗变惑边夷标枺谄笑胁肩钞锣成日价迟挨崇卑出份子俶落春晖楚芝初中生词魔大唿隆带郭答卷荡气回肠登锋履刃钝贼藩表斐锦風噤逢掖给札冠盖场贯注溷听夹幕兼本健名娇妻杰大炕榻吕宋盲肠炎民性民祗谬会迷智迫怵强梧前廊拑秣欺蠹起禾七煞秋千三风太守山容海纳射飞逐走伸延殄瘁挺冠同心鸟推扬跅弛晤对销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