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佛教传说中如来头顶之肉髻。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二》:“塔跡、佛牙、袈裟、顶相舍利,悉在 弗楼沙国 。” 宋 陶穀 《清异录·漏春和尚》:“新栽柳树,必用泥固济,其木颇类比丘顶相。”
“顶相”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主要分为佛教术语和汉语成语两类:
佛陀三十二相之一
指如来头顶的肉髻(梵名“乌瑟腻沙相”),又称“无见顶相”。此相为佛陀庄严法相的特征之一,因肉髻高显且常人无法窥见全貌而得名。
佛教肖像画
指佛弟子为祖师绘制的遗像,盛行于宋元时期。此类画像常附有祖师自题或禅林名师的赞语,兼具宗教与艺术价值。
发音为dǐng xiàng,形容人的表情、神态与实际情况相符,真实可信。例如:“他的顶相让人感到亲切自然。”
(注:此用法权威性较低,更多见于部分现代词典,可能与佛教术语存在同形异义现象。)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及宋代陶穀《清异录》均提及“顶相”与佛教舍利、僧人形象的关联,印证其宗教含义的历史渊源。
若需进一步了解佛教艺术或成语用法,可参考相关权威文献或词典。
顶相是用来形容某人或某物外在形象或外貌十分出众、引人注目的意思。
该词的拆分部首为“亻”(人)和“目”(目字旁),共计8个笔画。
顶相一词的来源较为普通,本身即是现代汉语中的术语。在繁体中,顶相的写法保持一致,不作改变。
因为顶相是现代汉字,所以在古代并没有特定的写法。如果要用古代汉字表达这个意思,可能需要使用更多的字词或者直接描述。
他的顶相太吸引人了,每次走进房间都是瞬间成为焦点。
顶美、顶帅、顶仪、顶艳
出众、引人注目、非凡
平凡、普通、不起眼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