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苦节的意思、苦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苦节的解释

《易·节》:“节,亨。苦节,不可贞。” 孔颖达 疏:“节须得中。为节过苦,伤於刻薄。物所不堪,不可復正。故曰‘苦节,不可贞’也。”意谓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汉书·苏武传》:“以 武 苦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 宋 陆游 《涟漪亭赏梅》诗:“苦节雪中逢 汉 使,高标泽畔见 湘纍 。” 明 孙仁孺 《东郭记·殆不可复》:“想 於陵仲子 真清洁,处尘世甘心苦节。” 鲁迅 《华盖集·“碰壁”之后》:“就如 中国 历来的大多数媳妇儿在苦节的婆婆脚下似的,都决定了暗淡的运命。”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苦节"是汉语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意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字源本义 "苦"指艰辛困顿的状态,"节"原为竹节,引申为气节、操守。二字组合最早见于《周易·节卦》"苦节不可贞",指过分节制以致生活困苦。《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坚守节操至艰苦境地",强调道德坚守与物质困顿的并存关系。

二、词义演变

  1. 古代语境:多指士人坚守气节,如《后汉书·独行传》载"(范冉)遭党人禁锢,遂推鹿车,载妻子,捃拾自资,苦节终身"。
  2. 现代扩展:《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补充其可形容"刻意追求简朴生活",如佛教徒的苦行修炼。
  3. 辩证内涵:中国社科院《古代汉语文化词典》指出该词包含"道德崇高性与生活异常性"的双重特质。

三、应用实例 常见于评价历史人物(如伯夷叔齐不食周粟),或描写文人风骨(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诗句)。当代多用于学术论著,如北京大学《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研究》引用该词分析儒家士大夫的精神操守。

(释义参考:《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周易译注》中华书局2016年修订本;《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苦节”是一个源自《周易》的汉语词语,其含义随语境演变,需结合历史文献和现代用法综合理解:

  1. 基本释义

    • 原义:指“过度节制”或“节俭过甚”,带有负面色彩。出自《周易·节卦》:“节,亨。苦节,不可贞。”孔颖达注释称,节制若过于严苛,会流于刻薄,难以持久。
    • 引申义:后世演变为褒义,表示“坚守节操,矢志不渝”,如《汉书·苏武传》中以“苦节”赞扬苏武的气节。
  2. 词源与演变

    • 《周易》中“苦节”本指节制过度的行为,认为其可能导致“凶险”(如卦象中“上六”爻的极端位置)。
    • 汉代以后,词义逐渐转向褒扬,强调在困境中坚持操守,如陆游诗中用“苦节”形容梅花的高洁。
  3. 应用场景

    • 古代:多用于描述忠臣、隐士等坚守道德或气节的行为,如苏武牧羊、屈原投江等典故。
    • 现代:可引申为在艰苦环境中保持自律与节俭的品质,但需注意避免过度解读为“自虐式克制”。
  4. 例句参考

    • 鲁迅《华盖集》中以“苦节”暗喻旧社会女性的压抑命运。
    • 宋代谢枋得诗云:“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亦契合“苦节”精神。

注意:使用时需结合语境,区分其原义的批判性与引申义的褒扬性。

别人正在浏览...

班立博采众长不可分离陈发错臂措手不及打非蹈矩循彟倒气调函地极妒罗绵反脸无情风问共和公庙跪祷果尔鹤鬓借耀积絫惊悼近客科折林霭流漂龙争虎战驴马债马放南山臑臑辟倪譬诸迁鼎潜孚黔喙轻赋薄敛清悫鹊弓缺陷宂兵桑弧蓬矢失解授业解惑双弓数量词说得来俗人特称判断铁心木肠提象土簋亡亲为下无支祈香闺绣阁相凌祥英纤萝贤主邪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