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yss of misery;sea of bitterness] 佛教比喻苦难烦恼的世间,也比喻困苦的处境
脱离苦海
(1).佛教指尘世间的烦恼和苦难。 南朝 梁武帝 《净业赋》:“轮迴火宅,沉溺苦海,长夜执固,终不能改。”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勉自修证,勿沦苦海。” 明 李贽 《<心经>提纲》:“本无生死可得,故能出离生死苦海,而度脱一切苦厄焉。”
(2).比喻无穷的苦境。 唐 卢纶 《宿石瓮寺》诗:“迴瞻相好因垂泪,苦海波涛何日平?” 宋 文天祥 《泰州》诗:“ 长淮 行不断,苦海望无穷。”《花月痕》第五二回:“奴家倒也不争取虚名,只要早离苦海。”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四章:“一家人过了 黄河 ,到了解放区,如今分到了地,脱离苦海。”
(3).指投置平庸诗文的箱笼。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轻佻》:“ 郑光业 弟兄共有一巨皮箱,凡同人投献,辞有可嗤者,即投其中,号曰苦海。” 清 钱谦益 曾汇集应酬无聊之作,题名《苦海》,殆本此意。《元诗纪事·高明》引 明 高明 《题青山白云图跋》:“此余往日在 越 中録寄 倪君 仲权 之诗,今十餘年矣,意其不投之苦海,则亦当供酱蒙矣。”
“苦海”是汉语中具有多层含义的词汇,其解释可归纳如下:
佛教中指尘世间的烦恼与苦难,象征生死轮回的苦难世界。众生因无法超脱三界六道(欲界、色界、无色界及六种轮回转生的境遇),如同沉溺于无边无际的苦海。例如:
泛指困苦的处境或无穷的苦难境遇。例如:
古代文献中偶指存放平庸诗文的箱笼。如五代《唐摭言》记载,文人将低劣作品投入“苦海”箱中,含戏谑意味。
反义词为“乐园”,常见于文学对比(如《红楼梦》描述“脱离苦海”与“得道”对照)。
“苦海”以佛教概念为核心,逐步扩展为对现实苦难的隐喻,兼具宗教哲理性与文学表现力。使用时需结合语境判断具体含义。
《苦海》是由“苦”和“海”两个字组成的词语。它的意思是指像海一样广阔深邃而充满痛苦和困难的境地。
“苦”字的部首是“艹”,笔画数为8。
“海”字的部首是“氵”,笔画数为9。
《苦海》这个词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佛教经典《法华经》。佛教中通过比喻将人们在轮回转世中所经受的痛苦和困难比作苦海。这个词语逐渐在汉语中广为使用。
《苦海》的繁体写法是「苦海」。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苦海」的写法并没有太大变化。
1. 他在这个爱情的苦海中艰难求索。
2. 这个项目陷入了一片经济苦海。
1. 苦涩:形容味道或感觉带有苦味或令人难受。
2. 苦心:指人付出了辛勤努力来做某事。
3. 苦恼:指因为某种事情而感到痛苦和困扰。
痛苦、困苦、艰难、泥沼
欢乐、愉快、幸福、轻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