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由内乱外患所造成的灾难。亦指蒙受敌人侵犯之难。《荀子·天论》:“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淫6*乱,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并至,夫是之谓人祅。”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昔 献帝 东迁,逼以寇难。”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李卫公靖》:“其后竟以兵权静寇难,功盖天下。” 宋 曾巩 《瀛州兴造记》:“今 瀛 地震之所摧败,与 郑 之火灾, 卫 之寇难无异。”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寇难汉语 快速查询。
寇难(kòu nàn)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语义色彩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因外敌入侵或内部叛乱引发的灾祸与苦难。该词最早见于古代典籍,如《诗经·大雅·桑柔》中“民之未戾,职盗为寇”,后逐渐演化为描述战乱、劫掠等社会动荡事件。
从构词法分析,“寇”本义为暴徒、侵略者,《说文解字》释为“暴也”,引申为劫掠行为;“难”则指灾祸、困厄,二者组合强调外患或内乱导致的集体性灾难。例如《后汉书·窦融传》载“遭王莽篡乱,百姓寇难”,即描述战乱对民生的破坏。
现代汉语中,“寇难”多用于历史文献或学术论述,如《中国灾荒史》等著作将其归类为“人为性灾难”,与自然灾害形成对比。该词在当代使用频率较低,但仍是研究古代社会冲突的重要语料。
引证来源:
“寇难”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指由内乱外患引发的灾难,或特指遭受外敌入侵带来的祸患。例如《荀子·天论》提到“寇难并至”时,强调社会失序会招致内外灾难。
多用于历史文献或书面语,描述国家、地区遭受的复合型灾难,如战争与内乱交织的情境。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荀子·天论》《水经注》等古籍原文。
奥略剥异跋前踬后碑铭弊谋敝邑鼻皶播流桲椤禅师窟处身彫饬迭扑订庚敌应栋朽榱崩鹅毛素非行富国负盘怪得鹤怨猿惊合从连衡鸿胪寰瀛恢缵护治叫局蛟龙匣街使锦肠敬辞駃烈楞冲冲凌波仙子留后手砻炼免强明通榜畔牢朴父颇辟球幕电影求诗阙廷曲裾取戾上烝下报识韩水垢太庙套印本添头天阻瓦垄班晚光卧隐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五弦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