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官署名。《周礼》官名有大行人之职, 秦 及 汉 初称典客, 景帝 六年,更名大行令, 武帝 太初 元年,改称大鸿胪,主掌接待宾客之事。 东汉 以后,大鸿胪主要职掌为朝祭礼仪之赞导。 北齐 始置鸿胪寺, 唐 一度改为司宾寺, 南宋 、 金 、 元 废, 明 复之, 清 沿置。主官或称卿,或称正卿,副职为少卿,属官因各朝代而异,或有鸣赞、序班,或置丞、主簿。《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典客, 秦 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 景帝 中六年更名大行令, 武帝 太初 元年更名大鸿臚。”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郊庙行礼讚九宾,鸿声臚传之也。”《新唐书·百官志三》:“凡客还,鸿臚籍衣齎赐物多少以报主客,给过所。”
(2).指该官署官员。 唐 韩愈 《袁氏先庙碑》:“始居 华阴 ,为 拓拔魏 鸿臚。” 明 李东阳 《十八日听传胪有作》诗:“黄纸数行丹詔字,鸿臚三唱甲科名。”
鸿胪是中国古代掌管朝会礼仪、外交事务的官职名称,其职能涵盖外宾接待、典礼司仪及民族事务,历史演变脉络清晰,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指大雁,引申为“宏大”“传达”。《说文解字》释:“鸿,鸿鹄也”,象征礼仪的庄重与信息传递的权威性。
本义为皮肤,后演变为“传告”“陈列”。《汉书·礼乐志》注:“胪,陈也”,特指典礼中传声宣令的仪式环节。
朝代 | 职能范围 | 机构演变 |
---|---|---|
秦汉 | 主持诸侯朝见、外宾接待,兼管吉凶仪制 | 秦称“典客”,汉景帝更名“大行令” |
魏晋隋唐 | 拓展至宗教事务(佛教、道教管理)、馆驿调度,唐设鸿胪寺辖礼宾、司仪二署 | 北齐始立“鸿胪寺”,唐代完善建制 |
宋明清 | 主管边疆民族朝贡、外国使节礼仪,清代并入理藩院 | 明洪武年间定为正四品衙门 |
鸿胪制度体现中国古代“以礼立国”的政治哲学,其外事职能彰显“怀柔远人”的治理智慧。唐代鸿胪寺曾记录70余国使节往来,成为丝绸之路外交的重要见证(《唐六典·卷十八》)。
古籍例证:
《后汉书·百官志》载:“鸿胪卿,掌诸侯及四方归义蛮夷礼仪”,佐证其统辖范围之广。
权威来源参考:
“鸿胪”是中国古代官职及官署名称,其含义和职能在不同朝代有所演变,具体解释如下:
官署名
鸿胪是古代掌管外交接待与礼仪事务的机构。始设于北齐,称“鸿胪寺”,负责朝贡、庆贺、吊丧等礼仪活动的引导与主持。
官职名
指该官署的主官,如“鸿胪卿”“鸿胪少卿”等,负责具体事务的执行。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代官职变迁或具体案例,可参考历史典籍或权威词条(如、4)。
安乐巴力门波潮秤纽侈汰赤文遄飞垂龆达地知根东方作短工風證枎栘干腊悍辟候钟弧韣猳国洁滑借身报仇极叫径寸珠磕磕绊绊诳幻力辨聆韶令图林徒离弦力心门外汉冕带南北选纳音内过腻抹骑鹤青莲域齐纨奇衺扰绥人工流産散卓神举摄衞侍行水警素裳岁金岁租停直通行马牌外港万丈深渊问号五人墓相援仙桥蝎唇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