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赡庙地的意思、赡庙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赡庙地的解释

租给农民耕种,收取田租以供寺庙香火费用的田地。《通制条格·学令·庙学》:“在前那庙有赡庙地,六伯(百)顷来,在后兵革时分,百姓每节次占了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赡庙地(shàn miào dì)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复合词,特指中国古代为供养、维护寺庙(多指官方祭祀的祠庙或学宫文庙)及其宗教、教育活动而专门设置的土地。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词义解析

  1. “赡”(shàn)

    本义为供给、供养,使其充足。在“赡庙地”中,指通过土地收益为寺庙提供经济支持,保障其日常运作、祭祀活动及僧侣/教职人员的生活所需。

    来源:《说文解字注》:“赡,给也。”

  2. “庙”(miào)

    原指供奉祖先、神灵或历史人物的建筑(宗庙、祠庙),后扩展至佛教寺院、道教宫观及儒学文庙(如孔庙)。此处泛指需官方或民间供养的宗教、教育场所。

    来源:《康熙字典》:“庙,尊先祖貌也。”

  3. “地”(dì)

    指土地、田产,是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经济来源。

二、历史功能与社会属性

赡庙地属于公益性祀产的一种,其性质与功能包括:

  1. 经济保障

    土地产出(粮食、租金)用于支付寺庙修缮、香火供品、僧道口粮、祭祀典礼等开支,确保宗教活动延续。

    来源:清代《户部则例》载“各省祠庙田产,专供祭祀修葺之用”。

  2. 文化传承

    在文庙系统中,赡庙地收入常支持地方教育(如资助儒生、兴办义学),成为“庙学一体”制度的经济基础。

    来源:《中国教育制度通史》(明清卷)提及“学田赡庙”的地方实践。

  3. 产权管理

    此类土地多由官府划拨或民间捐赠,产权归属寺庙或地方公产,禁止私卖。明清律例严禁盗卖官民祀产,违者治罪。

    来源:《大清律例·户律》:“盗卖祀产……田五十亩,杖一百、徒三年。”

三、相关概念辨析

四、文献例证

清代方志《[某县志]》载:“文庙赡庙地二百亩,岁收租粟以供释奠、缮葺,余资赈给贫士。”印证其“奉祀+助学”的双重职能。

来源:地方志书常见“赡庙地”条目,如《乾隆·束鹿县志》卷五“学校志”。

“赡庙地”本质是以土地收益供养公共宗教及教育场所的专用田产,反映了传统社会“以地养庙”的治理智慧,是研究中国古代宗教经济、地方公益的重要制度样本。

网络扩展解释

“赡庙地”是古代中国与寺庙经济相关的一个术语,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赡庙地指寺庙将土地租给农民耕种,通过收取田租来维持寺庙香火费用的田地。这种土地制度主要用于保障寺庙的日常开支和宗教活动。


历史背景与文献记载

  1. 经济功能
    寺庙通过出租土地获得稳定收入,用于供奉神佛、修缮建筑及僧侣生活。这种模式在宋元时期较为常见,如《通制条格·学令·庙学》记载:“在前那庙有赡庙地,六伯(百)顷来,在后兵革时分,百姓每节次占了来。”。

  2. 管理变迁
    部分赡庙地因战乱或社会动荡被民间侵占,导致寺庙经济受损,需官府介入调整。


相关概念


赡庙地是古代寺庙经济的重要支撑,反映了宗教与农业经济的结合。其定义和功能在多个历史文献中均有印证,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别人正在浏览...

哀疚鞭镫笔生藏头漏影重头戏除涤担鼓澹味登席雕惨耳聋眼花发忿方位角饭摊風鑑刚木高风亮节功状乖慵惯贼驩说花装队惠赐家徭急巴巴积古筋书极宴攫肆葵甲联邦练帛立陡陡緑荫荫麻股埋翳媚蝶面弹櫱帝蒲棒气窗圻堮倾弄逑耦仁义桑蠹三同一片神工升赏施用挑拨离间跳浪提珩投霓王生韤稳步前进无定着五根五诸侯仙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