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书·夏侯胜传》:“ 胜 每讲授,常谓诸生曰:‘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俛拾地芥耳。’”青紫,古时公卿服色。借指高官显爵。后以“拾地芥”比喻取之极易。《文选·任昉<天监三年策秀才文>之二》:“輜軿青紫,如拾地芥。” 刘良 注:“取之易如拾地草也。”《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元年》:“凭藉国威,取 王世充 如拾地芥耳!” 胡三省 注引 颜师古 曰:“地芥,谓草芥之横在地上者;俯而拾之,言易而必得也。”亦作“ 拾青 ”、“ 拾芥 ”。 唐 薛逢 《邻相反行》:“涉书猎史无早暮,坐期朱紫如拾青。” 唐 柳宗元 《为裴中丞伐黄贼转牒》:“事同拾芥,力易摧枯。”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以汝材力,三百万亦如拾芥,三钱何至于是。” 清 邹容 《革命军》第二章:“ 满 人中有建立功名者,取王公如拾芥。”
拾地芥
汉语词典释义:比喻获取功名或成就轻而易举,如同俯身拾取地上的芥菜般容易。该成语源自古代典籍,强调事物易得性,常与“俯拾地芥”通用,多用于形容科举及第或仕途顺遂。
“拾”即捡取,“地芥”指地上的芥菜(一种常见野菜),合指俯身拾取地上之物,引申为轻易获得。
比喻功名、利禄等唾手可得,含“不费心力”的褒贬双重语境。如《汉书·夏侯胜传》载:“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
西汉学者夏侯胜以“拾地芥”鼓励弟子研习经学,断言通晓经术则高官显爵(青紫)易如拾芥。
唐代王勃《上绛州上官司马书》云:“拾地芥而谁欺?”;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亦引此典喻仕途之顺。
多作谓语、宾语,例:“他科场连捷,功名直如拾地芥。”
“探囊取物”“唾手可得”均表易得,但“拾地芥”特重功名范畴;“拾青紫”为其直接衍生词,专指获取官位。
上海辞书出版社,ISBN 978-7-5326-4890-6,第7册第1123页。
商务印书馆,ISBN 978-7-100-01595-3,“拾”字条目。
中华书局,ISBN 978-7-101-06144-2,第1286页。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上述来源标注为权威纸质工具书,读者可通过ISBN检索或图书馆查阅原文。
“拾地芥”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但核心解释可归纳如下:
原意与典故
该成语出自《汉书·夏侯胜传》,原文为:“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
引申义
后泛指事情极易成功或目标轻松达成,如《资治通鉴》中“取王世充如拾地芥耳”,强调军事胜利的轻而易举。
部分资料(如、3)提到该成语有“过分计较琐事”的引申义,但此解释未见于权威古籍或主流词典,可能是现代语境下的误读或衍生用法,需结合上下文谨慎判断。
建议通过《汉书》《资治通鉴》等典籍原文进一步理解其古典含义,或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权威来源。
白菜扳缘必大驳面子波水忏七尘琐怆凄楚明光莼羹刺柏待臈递变地神端启发憾帆布床拊伛刚条根皮,根被钩刀关嶮桧花蜜好勇斗狠赫赫英名黄钟悔服混挠扈业互用籍赋吉黄兢严谨让记志掬诚麇至客旌库贮老着脸蜡圆立锥蛮禽绵络苗头捻脚捻手青镫秦晋之缘铨判日内三季撒鞋饰奬説白孰悉四时主讨骂媮闲卫视无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