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劫火的馀灰。后以指战乱。 北周 庾信 《奉和阐弘二教应诏》:“无劳问待詔,自识 昆明 灰。” 倪璠 注引《三辅黄图》:“ 武帝 初,穿 昆明池 ,得黑土。帝问 东方朔 , 朔 曰:‘ 西域 胡人知之。’乃问胡人,胡人曰:‘烧劫之餘灰也。’”亦作“ 昆明劫灰 ”。 元 王士熙 《骊山宫图》诗:“月中人去青山在,始信 昆明 有劫灰。” 清 钱谦益 《和高中丞平仲乘城记事》之五:“请看 襄 雒 新烽火,还道 昆明 旧劫灰。”
“昆明灰”是一个源自古代文献的典故词汇,其含义与历史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昆明灰”指劫火(佛教概念中毁灭世界的大火)燃烧后的余灰,后引申为战乱或灾难后的残破景象。该词也写作“昆明劫灰”,常见于诗词中表达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在古诗文中,“昆明灰”多用于:
需注意,现代网络中有个别解释将“昆明灰”描述为昆明天空的颜色(如),但此说法缺乏权威文献支持,可能与原典故无关,建议以传统释义为准。
若需进一步探究相关诗词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搜神记》《庾子山集》等古籍。
《昆明灰》是一个比喻性的词语,通常用来形容陈旧、落后、保守的思想观念或墨守成规的行为方式。
《昆明灰》的拆分部首为日(白)和尢(愚),总共有16个笔画。
《昆明灰》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明代杨慎《昆明府志》中,当时用来形容昆明地区的土壤颜色,后来引申指代昆明地区的守旧保守思想。现在多用来形容人们思想观念的迂腐。
繁体字为《崑明灰》。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昆明灰的写法为「崑明灰」。
1. 这个城市的守旧思想真是昆明灰,完全没有创造力。
2. 我们不能固步自封,陷入昆明灰的思维定势中。
昆明灰色、昆明灰土、昆明灰头土脸、昆明灰阵、昆明灰色思维。
陈腐、守旧、迂腐、顽固。
开明、进步、创新、革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