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语。即真如。谓悟入空观所显示的真实的本体。 唐 皎然 《答俞校书冬夜》诗:“诗情聊作用,空性惟寂静。”
“空性”是佛教哲学的核心概念,具有多层含义。以下是综合不同视角的解释:
空性(梵文:Śūnyatā)指一切现象无独立自性的本质属性,即事物并非固有存在,而是因缘和合的暂时显现。
缘起性空
万物由因缘(条件)聚合而生,无独立不变的实体。例如:
非虚无亦非实有
空性并非“虚空”或“不存在”,而是无法被固定定义的本质。如“色即是空”指现象(色)的本质是空性,但现象本身仍以能量流动的形式显现()。
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空性是万物的本质(如佛性、真如),而现象是空性的显化。正如英文翻译“Pure awareness”(纯然觉知),空性既是未显化的本源,也是觉知状态()。
空性既是否定固有实存的哲学概念(无自性),也是肯定本质真实的修行目标(觉知本源)。其核心可概括为:
$$
text{现象} rightarrow text{缘起依存} quad text{空性} rightarrow text{本质真实}
$$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佛教经典《心经》或权威释义(来源:)。
《空性》是一个哲学和宗教概念,通常用来描述事物存在的本质和状态。它在佛教和道教中被广泛使用,指的是事物的虚空、无限、无形以及无常的本质。
《空性》的拆分部首是「穴」和「心」。其中,「穴」是指事物的空洞,而「心」表示事物的本质或灵魂。这个词一共有8画。
《空性》一词最早出现在佛教经典中,如《大般涅槃经》等。后来逐渐被道教引入,并成为了宗教和哲学讨论中的重要概念。
《空性》的繁体字形为「空性」,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空性」的写法并没有太大变化。唯一可能有所不同的是字形的书写风格可能有轻微的变化。
以下是一些使用《空性》的例句:
与《空性》相关的组词有:
与《空性》的近义词包括:虚无、无常、无限。
与《空性》的反义词包括:实在、有形、恒常。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