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hill convulsed and the bell echoed] 南朝宋· 刘敬叔《异苑》卷二:“魏时殿前大钟无故大鸣,人皆异之,以问张华。华曰∶‘此蜀郡铜山崩,故钟鸣应之耳。’寻蜀郡上其事,果如华言。”后因以“山崩钟应”比喻事物相感应
南朝 宋 刘敬叔 《异苑》卷二:“ 魏 时,殿前大鐘无故大鸣,人皆异之,以问 张华 。 华 曰:‘此 蜀郡 铜山 崩,故鐘鸣应之耳。’寻 蜀郡 上其事,果如 华 言。”后因以“山崩鐘应”比喻事物互相感应。《易·乾》“同声相应” 唐 孔颖达 疏:“蚕吐丝而商弦絶, 铜山 崩而 洛 鐘应。” 清 黄宗羲 《<范熊岩文集>序》:“先生不论友与未友,知其为名士,山崩鐘应,便欲为之分痛。”
“山崩钟应”是一个汉语成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源自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二记载的典故:魏国大殿前的铜钟无故自鸣,张华解释为蜀郡铜山崩塌引发共鸣,后验证属实。这则故事成为成语的来源。
比喻同类事物相感应,强调事物间因内在关联而产生的共鸣或联动现象。例如:地质变化引发钟鸣的物理共振,或引申为思想、情感上的契合互动。
部分资料(如)提到“极端事件引发强烈反应”的释义,但更权威的典籍均以“事物相感应”为核心含义,建议以原典为准。
《山崩钟应》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势危急时,有人主动奋起应对或主动承担责任,挺身而出。
《山崩钟应》的拆分部首是山(山字旁),崩(山字旁),钟(金字旁),应(广字旁)。《山崩钟应》的总笔画数为23画。
《山崩钟应》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古代小说《西游记》。故事中,孙悟空为了救出被困在雷音寺的唐僧,面对形势危急的情况,挺身而出,勇敢地应对挑战。因此,人们引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在危急时刻主动奋起应对的行为。
《山崩鍾應》是《山崩钟应》的繁体字写法。
《山崩钟应》在古代汉字里的写法有所不同,具体的古代写法为:
山:山字下面画一个点,象征山头。
崩:上面是“山”字,下面画一个水字旁的“冫”,象征山崩而成的冰。
钟:上部为八一形的“金”字旁,下部为“钟”字。
应:上面是“广”字旁,下面是“㫃”(音yīn)的形,表示应对。
1. 在危急时刻,他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真是一位《山崩钟应》的英雄。
2. 面对困难,我们应学习他《山崩钟应》的精神,积极应对。
组词:山高水长、山河破碎、钟情、应对、应急。
近义词:奋起直追、勇往直前、英勇无畏。
反义词:苟且偷生、退缩、逃避。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