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好、恶、喜、怒、哀、乐六情。《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是故审则宜类,以制六志。” 杜预 注:“为礼以制好恶喜怒哀乐六志,使不过节。”
“六志”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其核心含义及相关解释如下:
“六志”指人的六种基本情感或意志,即好(喜好)、恶(厌恶)、喜(喜悦)、怒(愤怒)、哀(悲伤)、乐(快乐)。这一概念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子大叔在讨论礼仪时提出,认为这些情感源于“六气”(天地自然之气),需通过礼法加以节制,避免过度。
需注意,部分资料(如)将“六志”解释为“仁、义、礼、智、信、勇”六种道德志向,但此说法与主流文献记载不符,可能为误传或引申义。主流观点仍以《左传》的六情说为准。
“六志”反映了古代对情感管理的重视,可视为心理学与伦理学的早期结合,对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情感观、社会规范有重要参考价值。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左传》原文或相关礼学典籍。
六志指的是六种志向或志愿,即友谊、爱国、努力、正直、智慧、责任。它们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核心价值观。
六志的字典拆分部首为儿字旁,部首笔画数为八画。
六志这个词语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代表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和道德品质的向往。
六志的繁体字为六誌。
在古时候,六志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稍有不同。六字分别是「友」、「愛」、「努」、「直」、「智」、「責」。
1. 他以友谊和爱心为六志,一直关心帮助他人。
2. 她从小就树立了努力、正直和责任为六志的信念。
六志能够与其他词语组成各种组词,例如:
1. 六志英才:指具备友谊、爱国、努力、正直、智慧和责任等六种品质的人才。
2. 六志齐全:形容一个人具备了友谊、爱国、努力、正直、智慧和责任等六种品质。
六志的近义词包括:六德、六品、六德行。
六志的反义词为无志或无德,指缺乏追求、努力和责任感的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