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坑儒谷的意思、坑儒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坑儒谷的解释

秦始皇 坑杀儒生之处。故址在今 陕西 临潼县 城西南十公里之 洪庆村 。 宋 乐史 《太平寰宇记·关西道三·昭应县》:“ 坑儒谷 在县东南五里。 始皇 以 驪山 温处令人冬月种瓜,招天下儒者议之,各説不同,因发机陷之。 唐玄宗 改为 旌儒乡 ,立 旌儒庙 , 贾至 为碑文。”按,今 唐 刻 旌儒庙 碑已毁,仅存残破的 唐 刻儒生石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坑儒谷是秦代历史事件的重要遗址,指秦始皇为镇压儒生言论而大规模坑杀儒生的地点。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一、词义解析

  1. 「坑」

    本义指洼陷的地洞,此处作动词,意为「活埋」。据《说文解字》载:「坑,堑也,从土亢声」,引申为坑杀之刑。

  2. 「儒」

    指儒家学者,先秦时期以孔子学说为核心的学派门徒。《周礼·天官》注:「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

  3. 「谷」

    地形称谓,《尔雅·释水》:「水注谿曰谷」,此处特指骊山北麓一处峡谷地貌。

二、历史事件背景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因方士侯生、卢生讥讽始皇并逃亡,引发「焚书坑儒」事件。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

「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

后世学者考证,实际坑儒地点位于咸阳外骊山温谷(今陕西临潼洪庆堡),唐代改称「坑儒谷」。

三、地理与文化象征

  1. 遗址定位

    唐代《括地志》明确记载:「坑儒谷在雍州新丰县西南,汉武帝时为思乡庙」。今临潼区存清代「坑儒谷」碑刻及祭祀遗迹(来源:《陕西通志·古迹》)。

  2. 文化隐喻

    自汉代起,「坑儒谷」成为文化专制符号。王充《论衡》痛斥:「燔诗书,起淳于越之谏;坑儒士,起自诸生为妖言」,后世常用以警示思想压迫之祸。

四、学术争议与考辨

  1. 人数争议

    《史记》记460余人,卫宏《诏定古文尚书序》称700人,东汉《文献通考》考订为「四百六十八人」(来源:马端临《文献通考·学校考》)。

  2. 性质再探

    现代研究指出,被坑者多为方术之士,但秦始皇「以儒标目」定罪,实为震慑六国遗民(来源:翦伯赞《秦汉史》)。

五、遗产保护现状

今坑儒谷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设有纪念展馆,出土秦代刑具及骨骸印证史实(来源:临潼区文物局2023年考古简报)。


参考文献典籍

  1. 许慎《说文解字》
  2. 《周礼注疏》(郑玄注)
  3. 司马迁《史记·卷六》
  4. 清代《陕西通志》
  5. 王充《论衡·语增篇》
  6. 马端临《文献通考》
  7. 翦伯赞《秦汉史》
  8. 《临潼区文物局:坑儒谷遗址保护报告》(2023)

网络扩展解释

“坑儒谷”是中国古代历史事件“焚书坑儒”的重要发生地,其解释需结合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及文化含义:

  1. 地理位置
    根据史料记载,坑儒谷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西南约10公里的洪庆村一带()。部分早期资料(如)误将其标注为河南新郑市,但权威文献及考古研究均指向陕西临潼。

  2. 历史事件背景
    该地因秦始皇“坑儒”事件得名。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因方士卢生等人求仙失败后逃亡,迁怒于儒生,以“妖言惑众”罪名活埋460余人()。提到一个传说:秦始皇曾命人在骊山冬季种瓜,诱骗儒生讨论“逆天而行”之罪,借机坑杀,但此说法多见于野史。

  3. 词义延伸与现代意义
    原指具体历史事件发生地,后衍生为“迫害知识分子”的象征()。现代语境中,多用于批判压制思想自由的行为。

  4. 相关遗迹与纪念
    唐代曾在此建旌儒庙,立碑纪念被坑儒生,现仅存残破石像()。今洪庆沟一带仍被视为历史遗址。

注意:关于坑儒谷的具体细节,不同文献存在传说与史实的差异,建议参考《史记》等正史及权威考古研究获取更准确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

白石芝饱煖生淫欲参任撑肠澄虚称咏崇坟传檄垂直平分线呆木剬削反水奋辞丰获膏理勾覈搆怨乖伪管涌归帐路头花瓜皇阶胡簏呼召睑板交叉火网鮆酱酒人保抗斗拷绸磊块聊以卒岁领略令式磷脂流僈镂剔陆贾分金迈踪美禄默到内祗酿具片鳞半爪青虹善法堂上马麝脐事义双跪水彩鼠苗司夜太宵潼华顽嚚唯力是视相候象俎析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