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谬误。 明 杨慎 《丹铅续录·春秋》:“晦朔天之所有,取朔弃晦,乖伪之深者。”
“乖伪”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权威资料综合解释如下:
乖伪(guāi wěi)指谬误,即错误、不正确的言论或行为。该词由“乖”与“伪”二字组合而成:
明代学者杨慎在《丹铅续录·春秋》中曾用此词批评历法问题:“晦朔天之所有,取朔弃晦,乖伪之深者。” 这里指历法计算中忽略“晦”(月末最后一日)而只取“朔”(月初第一日),属于严重的逻辑谬误。
该词在《汉语大词典》《汉典》等权威辞书中均有收录,但现代网络资料(如-7)多为辞书内容的转载,建议优先参考权威典籍或专业辞书。
乖伪是一个常用的词语,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性格或行为的不真实或伪装。在字形组成上,乖伪由两个旁字旁和一个正字心构成。
乖的旁字是“ㄎ”(丬)和“ㄍ”(卩),正字是“乖”(亻与戈组成),它的总笔画数为九画。
伪的旁字是“亻”(人),正字是“伪”(左右结构,卧了花),它的总笔画数为13画。
“乖伪”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是在描述人的性格或行为时使用的。在繁体字中,乖伪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例如,乖的古代写法是“夬”(丬字旁),伪的古代写法是“僞”(亻与非结构)。这些古体字的写法在现代已经很少使用。
以下是乖伪这个词在句子中的例句:
1. 他看似乖巧懂事,实际上心机很重。
2. 这位演员在舞台上表现得乖伪,却在现实生活中非常真实。
组词:乖巧、乖戾、伪善、伪装。
近义词:虚伪、假装、做作。
反义词:真实、真诚、坦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