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象牙装饰的置放食品的器具。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序三》:“十二金釵,朱履弓鞋交错;百千珠斗,兕觥象俎前呈。”
“象俎”是一个汉语词汇,其解释如下:
象俎(xiàng zǔ)指用象牙装饰的置放食物的器具。其中:
该词属于较为生僻的古代汉语词汇,在清代文献中偶有出现。例如清人二石生在《十洲春语》序中提到:“百千珠斗,兕觥象俎前呈”,描述宴饮场景中象俎与酒器(兕觥)并列陈设的奢华场面。
若需进一步探究古代礼器,可参考《周礼》等典籍中关于祭祀器具的记载。
《象俎》是一个汉字词语,可以指代两个含义:
1. 用来比喻一种传统研究文史的工具书,在古代中国文化中,用于考察历史文物、祭祀等方面的字典。它记录了古代祭器的信息,使人们能够了解古代祭祀的仪式和习俗。
2. 比喻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化、历史的人。
《象俎》的部首是“⻏”(砉部),由一个水字旁和一个勾字形成。
它的总笔画数为20画。
《象俎》一词最早见于《礼记·檀弓上》中,是先秦时期的文献。在古代,人们根据祭祀和历史研究的需要编写了许多类似的工具书,其中诸如《象俎》一书,是研究古代祭祀文物的重要参考资料。
《象俎》的繁体字为「像俎」。
在古代,汉字的形态和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关于《象俎》这个词,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可能与现代稍有差异,但整体上仍可识别。
1. 他是一位著名的《象俎》,专注于研究古代祭祀文物。
2. 他经常阅读《象俎》,以增加对古代文化的了解。
象衡(古代考察仪器)、象征(作为符号或标志)、百科全书(大量收录各个知识领域的全面工具书)
《祭器考》、《古代文物辨正》
没有明确的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