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刻薄残忍。《汉书·杨恽传》:“ 惲 伐其行治,又性刻害,好发人阴伏。”《北史·酷吏传·李洪之》:“刻害之声,闻於朝野。”
(2).残害;侵害。 明 李东阳 《<孟子>直解》:“﹝ 季氏 ﹞侵渔剥削,刻害小民。”
"刻害"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合成词,其核心语义可拆解为"刻"与"害"的组合释义。根据《汉语大词典》的训诂,该词具有双重含义:
苛责戕害义
"刻"取《说文解字》"镂也"的引申义,指苛严不仁;"害"据《尔雅·释诂》训为"伤也"。二字连用特指以严酷手段施加伤害,如《资治通鉴》载"官吏刻害百姓"的史实记载。
深切妨害义
在宋代笔记文献中可见特殊用法,如《容斋随笔》"其言刻害事理",此处"刻"取程度副词"深刻"义,整体指言论对事理造成深层次损害。
该词的语义演变轨迹清晰呈现从具体行为向抽象影响的延伸过程。现代汉语中主要保留第二层引申义,多用于书面语境描述思想观念层面的深度冲击。在语言规范层面,《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标注为书面语词,建议使用者注意语体适配性。
“刻害”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刻薄残忍
指性格或行为上的冷酷无情、苛待他人。例如《汉书·杨恽传》提到杨恽“性刻害,好发人阴伏”,形容他为人苛责、善于揭露他人隐私。
残害;侵害
侧重于实际行为的伤害,如《北史·酷吏传》记载李洪之“刻害之声,闻于朝野”,说明其暴行广为人知;明代李东阳的《孟子直解》也提到季氏“侵渔剥削,刻害小民”,指剥削百姓。
以上内容综合自汉典、古籍文献及词典释义。如需进一步查阅古籍原文或详细例证,可参考《汉书》《北史》等史料。
包瓜本传仓卒之际擦损肠衣忏礼传颂椿萱并茂翠绕珠围店帐矴石趸数法国号非地奉使甘心情愿隔行如隔山瓜庐关子翰采洪水位缋藻降辔狡虫甲世戒谨济济师师进军纠风抗辞勘鞫坎陷渴望空漠夸叹枯煎来复聋矒论亢名角赧红判冤决狱庖丁解牛配第篇末贫露圻鄂情语清重曲别针驱寒宂职沈退枉策宛舌万形五岳象王鲜鱼西京七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