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圻堮 ”。谓雕琢的线纹,纹理。亦指痕迹或边缘。《周礼·春官·典瑞》“瑑圭璋璧琮” 郑玄 注引 汉 郑众 云:“瑑,有圻鄂瑑起。” 汉 严遵 《道德指归论·知不知》:“动无形矕,静无圻堮。”《文选·枚乘<七发>》“徼墨广博,观望之有圻” 唐 李善 注:“言逐兽於烧田广博之所,而观望之有圻堮也。”
“圻鄂”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多用于古代文献或特定语境中。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文献溯源:
构词分析:
该词多用于描述古代玉器、礼器上的雕纹,或哲学语境中表达“无迹可循”的概念(如“动无形矕,静无圻堮”)。现代汉语中已罕见使用,常见于古籍注解或学术研究。
如需进一步探究具体文献用例,可参考《周礼》相关注释及汉代哲学著作。
“圻鄂”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意为“围困”、“包围”、“封锁”等。
根据《康熙字典》,圻鄂的部首为阜,笔画数为15。
《康熙字典》记载,圻鄂最早出现在《诗经·鄂》篇中。据考古学家的研究,鄂是一种古代战国时期楚国使用的兵器,形似圆形的罩笼,用于包围敌人。
在繁体字中,“圻鄂”保持了和简体字相同的形状和意义,没有任何变化。
根据《康熙字典》,圻鄂的古汉字写法如下:
圻:古汉语中表示“围困”的意思,是由“囗”(围墙)和“八”(围住)组成。
鄂:古汉语中表示战国时期楚国使用的兵器,是由“殳”(一种手持武器)和“隹”(鸟)组成,可能是为了表示此兵器的尖锐和凶猛。
1. 敌军被我军圻鄂,无法脱身。
2. 由于洪水,城市被圻鄂,人们都无法外出。
组词:圻城(围城)、圻墙(围墙)、圻困(包围困扰)。
近义词:封锁、包围、困扰。
反义词:解放、散开、解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