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碇石”。稳定船身的石块或系船的石礅。《新唐书·杨瑒传》:“事益於人,书名史氏足矣。若碑颂者,徒遗后人作碇石耳。” 宋 苏轼 《峻灵王庙碑》:“夜半大风,浪驾其舟空中,碎之石峯下,夷皆溺死, 儋 之父老,犹有及见败舟山上者,今独有矴石存焉耳。”《三国演义》第四五回:“至 操 寨边, 瑜 命下了矴石,楼船上鼓乐齐奏。”《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四年》:“ 金 以楼船併力攻 彦先 , 彦先 所乘舟下碇石,急收不应。 金 人击之, 彦先 与其家皆死。”
矴石(dìng shí)指古代船只停泊时用于固定船身的石制锚具,又称“碇石”。其核心结构为绳索捆绑大型石块,沉入水底后依靠重量稳定船舶。该词属合成词:“矴”同“碇”,意为系船的石墩;“石”即石材,强调材质属性。
作为水上航行的重要工具,矴石通过重力作用防止船只漂流。宋代文献《宣和遗事》载:“抛矴石于江心,船泊不移”,印证其实际用途。在铁锚普及前,矴石是东亚水域主流的停泊装置,尤见于内河与近海航运。
现代汉语中,“矴”作为“碇”的异体字,已逐渐被后者取代。《汉语大字典》明确标注“矴”为“碇”的旧称,指代锚石或停船器具。当代词典多将其归入历史词汇,强调其在航海技术发展中的过渡性角色。
参考资料来源(符合权威性要求):
“矴石”是古代用于稳定船只的石制工具,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解析:
1. 基本释义 矴石(拼音:dìng shí)又称“碇石”,指系船的石礅或稳定船身的石块,功能类似现代船锚。例如苏轼在《峻灵王庙碑》中描述船只破碎后“独有矇石存”,说明其作为固定船只的作用。
2. 历史文献与用例
3. 字形与异体 “矴”为“碇”的异体字,两字通用,均指系船石礅。部分文献也写作“磸”,但含义相同。
扩展说明
矴石多用于木船时代,通过绳索将石块沉入水底以固定船只位置。随着铁器普及,逐渐被金属船锚取代。需注意与“礜石”“榍石”等矿物或药材区分,后者发音和用途均不同。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或古籍原文。
百足之虫,断而不蹶鞭鐧不望参量长材朝韠逞忿承华迟迟持握爨火都人子罚俸藩翼分施傅羼赋纳官舱官物观音轨操悍骄横卷鹤子梅妻后镇欢好仅容旋马九贡鞙佩厥昭菊花杯开浚匡翊困穷扩充撩云拨雨列采摩挲石蚂蚁啃骨头棉红蜘蛛凝蹇嗛退七拉八扯茕疚人员三甲绳厥祖武受听松桷探官茧王家枉人望舒草无羣显戾险衅贤主下窍喜报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