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碇石”。稳定船身的石块或系船的石礅。《新唐书·杨瑒传》:“事益於人,书名史氏足矣。若碑颂者,徒遗后人作碇石耳。” 宋 苏轼 《峻灵王庙碑》:“夜半大风,浪驾其舟空中,碎之石峯下,夷皆溺死, 儋 之父老,犹有及见败舟山上者,今独有矴石存焉耳。”《三国演义》第四五回:“至 操 寨边, 瑜 命下了矴石,楼船上鼓乐齐奏。”《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四年》:“ 金 以楼船併力攻 彦先 , 彦先 所乘舟下碇石,急收不应。 金 人击之, 彦先 与其家皆死。”
“矴石”是古代用于稳定船只的石制工具,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解析:
1. 基本释义 矴石(拼音:dìng shí)又称“碇石”,指系船的石礅或稳定船身的石块,功能类似现代船锚。例如苏轼在《峻灵王庙碑》中描述船只破碎后“独有矇石存”,说明其作为固定船只的作用。
2. 历史文献与用例
3. 字形与异体 “矴”为“碇”的异体字,两字通用,均指系船石礅。部分文献也写作“磸”,但含义相同。
扩展说明
矴石多用于木船时代,通过绳索将石块沉入水底以固定船只位置。随着铁器普及,逐渐被金属船锚取代。需注意与“礜石”“榍石”等矿物或药材区分,后者发音和用途均不同。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或古籍原文。
矴石,是一个中文词汇,指的是一种用于捣击或撞击物体的工具或设备。它通常由一块坚硬的石头制成,一端尖锐,另一端有握把的部分。矴石常用于农田灌溉、建筑和矿石开采等活动中。
矴石的部首拆分为矢和石,其中矢是指箭的意思,石是指石头的意思。矴石共有13个笔画。
矴石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它是由矢和石两个部分组成的形声字,表达了用石头捣击的含义。
矴石的繁体字为「碇石」。
在古时候,汉字「矴石」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由于古代文字记录的限制,我们无法确切知晓其古代的写法。
墙角堆着几块矴石,用于盖屋时锤打瓦片。
组词:“矴石工具”、“矴石冲击”。
近义词有:捣击石、碇石、槌石。
反义词:轻巧器具。
百般无赖並悉不遑暇食才疏学浅昌衍伧楚斥疵穿换川渚垂仁辍防次公错闪打鸣儿盗人二簧风匣纷呶拂明高俎贵惜贾马珩佩红紫槐国黄牛山阍从火齐珠建本奸黠茭刍胶清击楫誓就吏决脰俊秀劳劳攘攘笠檐銮斾轮辕胪叙冥火南阳西鄂丕猷潜移暗化求田七纵八横若鞮上池神憎鬼厌噬不见齿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爽惑书藁水火托财吐弃乌程酒献宝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