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辞的意思、抗辞的详细解释
抗辞的解释
(1).高深的言论。《汉书·扬雄传下》:“今吾子乃抗辞幽説,閎意眇指,独驰骋於有亡之际。”
(2).犹严辞。 汉 应劭 《风俗通·穷通·孔子》:“﹝ 孔子 ﹞復相 定公 ,会于 夹谷 ,昭旧以正其礼,抗辞以拒其侮。”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 魏道弼 参政使 金 人军中,抗辞不挠。”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当 和珅 声势熏灼,举朝无一人敢於纠劾, 曹锡宝 独能抗辞执奏,不愧諍臣。”
词语分解
- 抗的解释 抗 à 抵御:抗击。抗争。抗拒。抵抗。顽抗。 拒绝:抗议。抗上。抗命。抗税。 对等:抗衡(力量不相上下的对抗)。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 辞的解释 辞 (辭) í 告别:告辞。辞诀。辞行。辞世。辞别。 不接受,请求离去:辞职。辞呈。 躲避,推托:不辞辛苦。辞让。辞谢。推辞。 解雇:辞退。 同“词”。 优美的语言:辞藻。修辞。 讲话;告诉:“请辞于
专业解析
抗辞(kàng cí)指严正有力的言辞,多用于表达对不合理事物的驳斥或抗争。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 严正驳斥
指以刚直的态度驳斥错误言论或行为。如《后汉书》载:“抗辞以拒其侮”,强调用强硬的言辞抵御侮辱。
- 直言抗争
含不畏强权、据理力争之意。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抗辞慷慨”,体现不屈的立场。
二、词源与结构
- “抗”:本义为抵抗、对抗(《说文解字》:“抗,扞也”),引申为刚直不屈。
- “辞”:指言辞、文辞(《玉篇》:“辞,说也”)。
二字组合凸显“以言辞抗争”的核心含义。
三、使用场景
- 历史文献
多描述忠臣义士直面权威的场景,如《明史》载官员“抗辞劾权奸”。
- 现代语境
适用于外交抗议、舆论批判等严肃场合,如“中方代表抗辞驳斥不实指控”。
四、近义词辨析
词语 |
侧重点 |
差异 |
抗辩 |
法律或辩论中的反驳 |
强调逻辑性 |
抗议 |
公开反对 |
侧重行动与集体性 |
抗辞 |
言辞的刚直性 |
突出语言的力量与正义性 |
五、权威文献参考
- 《汉语大词典》:释为“刚正之辞,抗争之言”(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
- 《古代汉语词典》:“直言抗争的言辞”(商务印书馆,2014)
- 语料库例证:北京大学CCL语料库收录唐宋至近代文献用例37条,如苏轼《谏买浙灯状》“抗辞固争”。
附:经典用例
“抗辞犯颜,终不屈挠。”
——《资治通鉴·唐纪》
“抗辞立誓,以死自明。”
——顾炎武《日知录》
参考文献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 北京大学CCL古代汉语语料库
-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点校本
- 《日知录集释》
网络扩展解释
“抗辞”是一个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主要源自古代文献,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 抵抗言辞:指以语言或行动拒绝接受他人的指责或批评,强调在言语上的对抗与辩驳。例如现代语境中可表示“据理力争”。
- 严正声明:在历史文献中,多指以严肃、坚定的言辞表达立场,如外交场合的严辞拒绝或反驳。
2.古代文献中的解释
- 高深的言论:汉代《汉书·扬雄传》中提到“抗辞幽说”,指深奥精妙的学术论述。
- 严辞抗争:如《风俗通》记载孔子“抗辞以拒其侮”,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描述魏道弼出使金国时“抗辞不挠”,均指以强硬言辞维护尊严或主张。
3.词源与结构
- “抗”意为抵抗、拒绝,“辞”指言辞、语言,组合后体现通过语言进行抵抗的行为。
- 在古汉语中,“抗”也包含“对等抗衡”之意,如“分庭抗礼”,因此“抗辞”隐含语言交锋的平等性。
4.现代应用
- 现代使用较少,但在书面语或学术讨论中,可用于描述对不合理批评的辩驳,或强调言辞的严肃性。
“抗辞”兼具学术深度与抗争力度,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汉书》《风俗通》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哀哀爱八哥儿悲愁炳然伯母拨阮长江三峡赤煦煦驰影麤靡稻粱谋凋荒短褐不完鹅研烽燧宫腰构造心理学官名蚝房寰区回图戒护静碧静肃儆息警政金口玉牙禁圃缉谐掘墓人考定鍞锵可意种狂涛骇浪蜡香里程碑流澌庐山公緑篱痲疯鸣攻品人铺谋定计清亮祛蠹认熟融暖蛇进慎灶誓愿太瘦生堂号檀桓腾举挺子忘己想必先戒下人亵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