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享尽天年。《书·洪范》:“五曰考终命。” 孔 传:“各成其长短之命以自终,不横夭。” 唐 白居易 《策林一·兴五福销六极》:“於是乎三和之气,訢合絪緼,积为寿,蓄为富,舒为康寧,敷为攸好德,益为考终命。”亦省作“ 考终 ”。 晋 潘岳 《杨荆州诔》:“誄德策勋,考终定諡。” 宋 陆游 《求志居士彭君墓志铭》:“考终於新第。”《明史·韩爌传》:“进药始末实只如此,若不据实详剖,直举非命之凶称,加之考终之令主,恐先帝在天之灵,不无恫怨。”
“考终命”是汉语中的文言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年老而得以善终”,即自然寿尽、安然离世的状态。这一概念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对生命圆满的追求,具体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词源分解
“考”在《古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老”,特指高寿;“终命”即“终其天年”,出自《尚书·洪范》记载的“五福”之第五福:“五曰考终命”,强调生命终结时的安宁与无疾而终。
文献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考终命”指“享尽天年,得善终”,常与“寿”“康”等概念并提,体现古人将自然死亡视为人生圆满的重要标准。例如《文选·潘岳〈闲居赋〉》中“仰众妙而绝思,终优游以养拙”即暗含此意。
文化内涵
该词承载着儒家“慎终追远”的生命观,如《礼记·曲礼》所述“寿考曰终”,主张以平和态度看待生死,同时强调子女对父母临终关怀的责任,与“养老送终”的社会伦理紧密关联。
现代延申
当代语境中,“考终命”可引申为对临终关怀、安宁疗护等议题的关注,例如《中华医学杂志》曾引用此词探讨自然死亡与医疗干预的平衡关系。
“考终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多个来源进行解释:
基本定义
“考终命”指人自然寿终、享尽天年,即生命以正常方式终结,不遭遇横祸或夭折。该词由“考”(考虑、完成)、“终”(终结)、“命”(生命)三字组成,强调生命的完整性和自然终结。
文化渊源
这一概念源自《尚书·洪范》中的“五福”之说,其中第五福即为“考终命”。古人将“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视为人生圆满的五大标准,而“考终命”作为最后一福,体现了对生命善终的重视。
深层内涵
其核心在于“自然天命”,即通过遵循道德规范、保持身心健康,最终实现高寿且无疾而终的理想状态。如唐代白居易在《策林》中提及,需通过积累德行与和谐之气才能达到此境界。
相关延伸
在历史文献中,“考终命”常与“横夭”相对,例如《明史》记载大臣韩爌曾用此词强调帝王应得善终而非非命之亡,反映了古代对生命终结方式的伦理评判。
现代意义
如今该词多用于传统文化研究或文学作品,表达对生命自然规律的尊重,亦隐含对当代人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启示。
可通过查阅《尚书·洪范》原文或相关史学论著(如、6)进一步了解其在中华文化中的演变与应用。
白役饼肆裁决惨可可驰传触手可及呆相第一官断命恶脸幡竿方腊起义蕃学锋火缝制抚育刚暴革条好些合脚和铃胡伶活络矫廉旌恤饥瘦僦船剧论恳曲空豁库子冷眼邻保龙门笔曼谷凝正偶章棋布星陈切励气派全勤三謡色寝伤锦适趣守风爽法双文戍客四阿桃杖庭閤外施翫索文谱文艺作品五地小成笑戮燮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