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犒军的意思、犒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犒军的解释

犒劳军队。《新五代史·吴世家·杨行密》:“ 行密 因犒军擒 霸 族之,得其兵数千。”《三国演义》第四五回:“ 玄德 乃备羊酒礼物,令 糜竺 至 东吴 ,以犒军为名,探听虚实。”《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 越州 观察使 刘汉宏 ,听得 黄巢 兵到……情愿多将金帛犒军,求免攻掠。”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小浮梅闲话》:“史称 延昭 智勇善战,所得奉赐悉犒军。”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犒军(kào jūn)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用酒食、财物等慰劳军队,以示犒赏和鼓励。该词由“犒”与“军”组合而成,具有明确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军事实践意义。

一、核心释义

  1. “犒”的本义

    指以酒食、财物慰劳或赏赐有功之人,尤其特指对军队的慰劳。《说文解字》未直接收录“犒”,但《玉篇·牛部》释为“饷军”,《广韵》注“劳也”。其行为本质是通过物质奖励鼓舞士气,体现对军功的认可。

  2. “军”的指代

    指军队、兵士。古代文献中“军”常指代成建制的作战单位,如《左传·宣公十二年》中“军行”即指军队行进。

  3. “犒军”的完整定义

    综合《汉语大词典》与《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犒军”指在军队作战、凯旋或驻防时,官方或民间以酒肉、粮饷、财物等慰劳将士的行为,旨在提振军心、表彰功绩。

二、历史实践与文化内涵

  1. 古代军事传统

    犒军制度可追溯至周代。《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记载齐孝公伐鲁,鲁国大夫展喜以“犒师”为名劝阻齐军,是早期犒军的典型事例。汉代以后,犒军逐渐制度化,如《史记》载刘邦“劳军”以激励将士。

  2. 形式与内容

    犒军形式多样,包括:

    • 酒食犒赏:如宋代《武经总要》要求“战胜则椎牛酾酒,大飨士卒”。
    • 财物奖赏:金银、布帛等物质奖励,常见于凯旋仪式。
    • 精神激励:帝王或统帅亲临军营,赋予犒军政治象征意义。
  3. 文化延伸

    犒军行为衍生出“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典故(《孟子·梁惠王下》),表达民众对正义军队的支持,成为中华文化中军民关系的象征。

三、现代语义与用例

现代汉语中,“犒军”仍用于描述对军队的慰问活动,但更常见于历史叙述或文学创作。例如:

“战役结束后,当地百姓自发组织犒军,送去粮食与衣物。”(《中国近代史资料》)

其近义词包括“劳军”“犒赏”“犒劳”等,均强调对军队的慰劳行为。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20年。
  2.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商务印书馆,2016年。
  3. 《左传译注》:中华书局,2013年。
  4. 《中国军事制度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

网络扩展解释

“犒军”是一个汉语词汇,指通过物质或精神奖励慰劳军队,以鼓舞士气。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由“犒”(奖励、赏赐)和“军”(军队)组成,意为用酒食、财物等慰劳军队士兵,表达对将士的关怀与激励。例如《三国演义》中刘备“以犒军为名,探听虚实”,即借慰劳军队之名行探查敌情之实。

  2. 历史出处与用法

    • 最早见于《新五代史·吴世家》,记载杨行密“因犒军擒霸族之”。
    • 古代战争中,犒军是提升凝聚力的常见手段,如《五代史平话》提到“具粮食犒军”以支持作战。
  3. 近义词与扩展场景

    • 近义词为“劳军”,均强调对军队的慰劳。
    • 现代可引申为其他领域的激励行为,如企业用奖励鼓舞员工,但此用法需结合具体语境。
  4. 文化意义
    犒军不仅体现物质支持,更蕴含对将士付出的认可,是古代军事文化中维系军心的重要方式。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三国演义》《新五代史》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八卦方位边备布头笺谄僞齿齿赤砂逴俗絶物电奔东夏督臣发宪布令扶抱浮竞伏牛山干逼干余骨隔别戈殳诟訾挂瓦鬼书闺行果烈花脣胡画剑腹饴唇锦凤吉阳极运踡伏看不得客窗空宫劳而无功略阵犛轩搂摗落汤鷄录曲妙论拈断髭须暖瓶盘养披心腹羣屋山丹丹赏拔噬犬守常守分私淑汤饭龆龀通式退槽凸镜小损齘齿燮和锡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