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凶猛咬人的狗。《楚辞·天问》:“兄有噬犬,弟何欲?易之以百两,卒无禄?” 王逸 注:“噬犬,啮犬也。” 明 刘基 《拟连珠》之三三:“百廛之市,不畜噬犬。”
“噬犬”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噬犬指凶猛咬人的狗,强调其攻击性和危险性。该词由“噬”(咬)和“犬”(狗)组合而成,字面即“会咬人的狗”。
《楚辞·天问》
原文提到:“兄有噬犬,弟何欲?易之以百两,卒无禄?”(兄长有咬人的恶犬,弟弟为何想要?用百辆车交换后,却失去了爵禄?)
东汉学者王逸注释:“噬犬,啮犬也”,即咬人之犬。
《拟连珠》(明·刘基)
“百廛之市,不畜噬犬”,意为繁华集市不养咬人恶犬,暗喻维护秩序需规避危险因素。
《淮南子》
书中提到“保者不敢畜噬狗”,其中“噬狗”与“噬犬”同义,指凶犬。
综合《汉典》《楚辞》及《淮南子》等文献。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相关条目。
《噬犬》是一个汉语词语,其意思是指狗咬人。具体而言,噬表示咬,犬指狗,因此噬犬表示狗咬。
《噬犬》的首字部首是“口”,表示与嘴有关。它的笔画数是12,其中噬的笔画数是11,犬的笔画数是4。
《噬犬》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神话故事。根据传说,一只噬犬是中国古代神兽之一,它形似狗但身体庞大,具有极强的攻击力和咬合力。因此,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被引申为狗咬人。
《噬犬》的繁体字为「噬犬」。
在古代,噬犬可以用另一种形式的汉字来书写。噬用了一个是由「啇」和「齒」组成的复杂字形代替,而犬则采用了「豶」这个古代常见的字形。这种古代写法在现代汉字中已经很少使用。
以下是一些使用《噬犬》这个词组的例句:
1. 我的狗突然噬犬了一位陌生人。
2. 小明被野狗噬犬之后立刻去医院就医。
3. 现代社会中,狗咬人的情况越来越少见。
与《噬犬》相关的词语有:
1. 噬钢(指抗压能力极强的钢材)
2. 犬牙交错(形容尖锐的东西交错在一起)
3. 狗急跳墙(形容走投无路时的狗狗跳墙)
近义词:狗咬、犬咬
反义词:人咬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