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勘契的意思、勘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勘契的解释

验对鱼契。 唐 宋 之制,殿门开闭要核对鱼契。其制,以檀木刻鱼形,分为左右,左留中,右置门使处,鱼契左右相合始开殿门,谓之勘契。 唐 刘邺 《侍漏院吟》:“玉堂帘外独迟迟,明月初沉勘契时。” 宋 王辟之 《渑水燕谈录·官制》:“旧制,郊祀礼成,驾还闕门,有勘契之仪……其制如勘箭之仪, 熙寧 中,詔罢其制。” 宋 王应麟 《玉海·器用·皇祐文德殿鱼契》:“皇城司上新作 文德殿 香檀鱼契,契有左右,左留中,右付本司。各长尺有一寸,博二寸八分,厚六分,刻鱼形,凿枘相合,缕金为文。车驾至门,勘契官执右契奏,阁门使降左契,勘契官跪奏勘毕,奏云:‘外契合。’”参见“ 勘箭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勘契是古代官署制度术语,指官员在进入宫门或重要官署时,需核验符契(一种特制的凭证)以确认身份和权限的行为。其核心含义为核验符契的真伪与匹配性,是古代行政与安保制度的重要环节。以下从字义、制度背景及典籍用例三方面详解:


一、字义解析

  1. 《说文解字》释为“校也”,本义为核对、审查。引申为查验文书、证据的真伪,如“勘验”“勘合”。

  2. 原指刻痕为凭的符节或文书(《说文》:“契,大约也”)。后特指一分为二的凭证信物,双方各持一半,合符即可验证身份(如鱼符、龟符)。

“勘契”即通过比对符契的吻合度完成身份核验,强调官方流程的严谨性。


二、制度背景与运作

勘契制度在唐宋时期臻于完善,尤以宋代为典型:

此制旨在防范诈伪、保障禁地安全,属古代行政监督的重要手段。


三、典籍例证

  1. 《宋史·礼志》

    “凡车驾出入,监门官以契勘验,号‘勘契’。”

    记载帝王仪仗出入宫门时,需由监门官持符契核验。

  2. 《续资治通鉴长编》

    “夜分启城门,须见鱼契相符。”

    说明夜间开启城门必以鱼形符契为凭,二者相合方可放行。


四、引申与消亡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20年,“勘”“契”词条。
  2. 《宋史·职官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3. 《唐六典》,中华书局影印本。
  4. 《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勘契”是唐宋时期的一种门禁制度,主要用于核对殿门开启的凭证。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指通过验对鱼契(一种信物)来确认身份或权限。具体制度为:用檀木雕刻成鱼形,分为左右两半,左半存放于宫中,右半交予门使保管。开殿门时需将左右鱼契相合,验证无误后方可开启。

  2. 制度特点

    • 材质与形制:鱼契以檀木制成鱼形,分左右两半,象征权威和唯一性。
    • 使用流程:每次开启殿门需严格核对两半鱼契是否吻合,确保安全。
    • 应用范围:主要用于皇宫殿门、重大祭祀等场合,如宋代郊祀礼成后回宫也需勘契。
  3. 历史演变
    唐代刘邺《侍漏院吟》中提及“勘契时”,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其制与“勘箭”类似,后于熙宁年间废止。北宋皇祐年间还曾制作文德殿专用的香檀鱼契。

  4. 注意词义区别
    部分现代解释(如)将“勘契”引申为“通过调查探求真相”,但此用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是否为引申义或误用。

“勘契”原指唐宋宫廷门禁的鱼契核对制度,具有明确的历史背景和实物凭证特征。需注意与现代引申义的区分。

别人正在浏览...

陛辞成风之斫带电担差大岯鼎府动劲儿对流层杜茎山多边协定发伏功高震主噷动华节鴶鞠继拜寄客鯨背讥弹瞰视枯煎敛容撩动临柴柳琴戏癃惫露富买扑买忧谩尔慢慆冥缘木屐脑箍螃蜞丕烈巧偷豪夺骑传曲儒人猫啬事赏觌畲刀时艰寿宫苏菜随风转舵谈不容口探针天灵髫冠祧迁铁力木吞食托宿惋惋兀斜纤蠹夏禹瑕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