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曲剧种之一。俗称“拉魂腔”。流行于 江苏 北部、 山东 南部。从民间歌舞“花鼓”发展而成,约有一百多年历史。据传与 安徽 的泗州戏同出一源。
柳琴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其名称来源于主要伴奏乐器柳叶琴,旧称“拉魂腔”,因唱腔极具感染力而得名。以下从多个维度综合解析:
柳琴戏原名“拉魂腔”,因唱腔曲调优美动人,民间有“拉人魂魄”的形容。此外还有“拉呼腔”“拉花腔”“拉后腔”等别称,均源于同一名称的方言演变。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
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IV-63),其音乐唱腔从民间小调发展为板腔体,对研究中国戏曲音乐演变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扩展阅读:柳琴戏曾有“不听拉魂腔,吃饭也不香”的民间俗语,足见其群众基础深厚。
“柳琴戏”是指一种中国北方地区的民间戏曲形式,起源于山西、河南一带。它以柳琴为伴奏乐器,以说唱和动作表演为主要表现方式,通常用来讲述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
拆分部首和笔画:柳(木+千)琴(王+玄)戏(戈+曰)。
来源:柳琴戏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民间艺术,可以追溯到宋代。后来,它逐渐在北方地区流行开来,成为了山西、河南、陕西等地常见的戏曲形式。
繁体:柳琴戲。
古时候汉字写法:柳琴戏(柳琴戲)。
例句:她在柳琴戏中扮演了一个勇敢且聪明的女英雄。
组词:戏曲、琴艺、柳枝、戏剧、琴音。
近义词:秧歌戏、乱弹、土话音乐。
反义词:京剧、豫剧、黄梅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