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柳琴戏的意思、柳琴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柳琴戏的解释

戏曲剧种之一。俗称“拉魂腔”。流行于 江苏 北部、 山东 南部。从民间歌舞“花鼓”发展而成,约有一百多年历史。据传与 安徽 的泗州戏同出一源。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柳琴戏是中国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因以弹拨乐器“柳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该剧种发源于山东、江苏、安徽三省交界地区,早期被称为“拉魂腔”,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06)。

其艺术特征包含三大核心元素:

  1. 声腔体系:采用板腔体与曲牌体相结合的复合唱腔,女声唱腔婉转高亢,男声质朴粗犷,常用真假声交替的“冒调”技巧;
  2. 表演程式:融合说唱艺术的叙事性特征,保留“压花场”“凤凰展翅”等传统身段;
  3. 剧目构成:传统剧目达200余种,《喝面叶》《拦马》等代表作品体现鲁南苏北民间生活风貌。

据《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东卷》记载,该剧种形成于清咸丰年间,最初由民间艺人的“跑坡”演出形式发展而来。现代柳琴戏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推出《沂蒙情》等新编剧目,通过数字化保护工程实现传统艺术的创新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1)。

网络扩展解释

柳琴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其名称来源于主要伴奏乐器柳叶琴,旧称“拉魂腔”,因唱腔极具感染力而得名。以下从多个维度综合解析:

一、定义与别称

柳琴戏原名“拉魂腔”,因唱腔曲调优美动人,民间有“拉人魂魄”的形容。此外还有“拉呼腔”“拉花腔”“拉后腔”等别称,均源于同一名称的方言演变。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

二、历史起源与流布

  1. 起源时间与地点
    形成于清代乾隆年间(约18世纪中叶),起源于山东鲁南的枣庄、临沂一带,融合当地肘鼓子、花鼓、四句腔等民间艺术形式发展而成。
  2. 传播范围
    主要流行于鲁南、苏北、皖北、豫东北四省交界地区,分化为东路(临沂至沿海)、中路(枣庄至皖北)、南路(苏北至皖东)、北路(滕州至苏北)等分支。

三、艺术特点

  1. 声腔特色
    • 女腔采用小七度跳进拖腔,婉转华美;男腔以同度或二度拖腔为主,质朴浑厚。
    • 包含“羊子”“娃子”“叶里藏花”等独特唱腔,兼具质朴与华丽风格。
  2. 剧目与表演
    早期多为反映民间生活的《七装》《小书馆》等“两小戏”“三小戏”,后发展出大戏但仍保留平民化特色。表演程式灵活,语言诙谐生动,乡土气息浓郁。

四、非遗地位

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IV-63),其音乐唱腔从民间小调发展为板腔体,对研究中国戏曲音乐演变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扩展阅读:柳琴戏曾有“不听拉魂腔,吃饭也不香”的民间俗语,足见其群众基础深厚。

别人正在浏览...

鞍鞴白班把与犇腾弊本柄子藏锋敛鋭朝懽暮乐抽痉猝发盗骖大桥鼎力二女反躬自责纷呈奋行府快伏贴富有红头阿三恍恍惚惚坚刚简民僭竖浇裹家衍人给紧严羁馽栲栳圈空薄诳乱劣蹶流浪者罗刹女旅幕马封末习勤瘁忍草三黄缮修十八子识才诗教守茔户耍子束股税率黍酒索葛它肠外伤宛欵闻士先得我心项别骓校猎小司寇潚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