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画装潢的衬托裱褙。
“托褾”是一个与书画装裱相关的专业术语,具体解释如下:
托褾(拼音:tuō biǎo,注音:ㄊㄨㄛ ㄅㄧㄠˇ)指书画装潢中的衬托裱褙工艺,主要用于保护和装饰书画作品。例如,古代装裱时常用“碧鸾绫”作为引首和托褾材料,搭配檀香木轴杆、玉轴等。
传统书画装裱中,托褾是重要步骤,需选用特定材料(如绫、绢、宣纸)对画作进行多层加固和装饰,以延长保存时间并提升观赏性。
若需进一步了解书画装裱的具体流程或历史背景,建议参考专业文献或艺术类工具书。
《托褾》是一个形容词,意指某人或某物慢悠悠地行动或说话,显得磨磨蹭蹭、缓慢而拖延。
《托褾》的部首是手部,共包含14个笔画。
《托褾》是普通话中的一个方言词汇,源自于江南地区方言。最早出现在民间口头传说中,后来被收录进普通话词典。
《托褾》的繁体字为「拖踉」。
在古代,「托褾」的写法是「拖裀」。
1. 他走路总是托褾的,别人都等得不耐烦。
2. 她说话托褾,一句话说个没完没了。
3. 这家餐厅的服务员总是托褾地上菜,让客人等得很久。
推托、扛托、褾褵
拖沓、迟疑、磨蹭
爽快、迅速、敏捷
【别人正在浏览】